【時事評論】官員自我感覺良好礙發展
作者 甄慶悅   

7、8月的澳門仍在紛亂、擾攘之中。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弄得經濟奇差,社會最關心的應是經濟復甦計劃,以及新屆政府有何中、長期政策,改善博彩一業獨大、客源過於單一靠內地的老大難問題,但由高官到一般老百姓,最常説的是何時通關,通了關又問何時恢復自由行,「濕濕碎碎」的核酸測試議題做了幾天新聞頭條。平日最牽動民心的是一系列民生問題,沸沸揚揚,沒完沒了。懨悶得來,問題從未解決過,虛耗社會精力之餘,並將最重要的政經大事及政策放在一旁,阻礙社會進步。

《商訊》2020年8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針對疫後經濟復甦,重啟自由行確可解燃眉之急,但本欄一直強調,要評估澳門經濟去向,以及制訂中、長期政策,不能只看澳門,無論中國經濟,抑或中美以至環球政經格局已在急速變壞之中,在在都影響澳門的未來。不單今時唔同往日,前景亦難太樂觀。可由澳門政府以至社會,對國際大事、中國政經去向的興趣似乎都不大。誠言,澳門乃中國的特別行政局,必然與中央站在同一陣線,也沒改變大局的能力。表面看,關心與不關心的結果一樣,實際分別則甚大,至少能將影響乃至傷害減低,若能洞察到先機的話。

澳門是個奇怪社會,人口雖少,卻是個頗為國際化的城市。又拜強勁的博彩帶動,澳門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惟正如很多小城市一樣,澳人的世界觀比較弱,多只留意身邊事,對很多本質、基本的東西如人權保障、民主政制、法治、新聞自由、私隱等概念較弱,或者不太關心,但民眾卻有很多怨氣,民生成眾矢之的,例如房屋、交通、塞渠漏水、菜籃子價格等。無錯,民生無小事,搞什麼政策都好,終極目標是提升生活質素。惟民生問題為表象,澳人少深究其成因,易被人帶風向。本欄之前說過,主因之一乃政治制度的監督、制衡不足,以致官員整體質素不高,離地、缺乏同理心,致多個範疇的民生問題不斷重複,社會太過聚焦民生議題,久之便「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官民及傳媒眼中只有民生,天天圍著所謂的民生事務在轉,耗盡精力,哪有心思再想什麼高質發展?

「庸官當道」、「自我感覺良好」市政署是個例子。年來,每逢大雨都水浸,且不限於河邊新街、新橋等傳統低窪地區,現在筷子基、台山等非傳統水浸區都經常遭殃。出事後,高官例牌搬出一大堆數字,如過去巡查了多少次等,彷彿做了很多工作。或者藉口天文大潮、特大暴雨等惹的禍。最近又説,有住戶亂駁渠、地盤亂排沙泥、食肆亂排油汚,總之就不關政府事。事實上,有否天文潮、雨量多少,一上網就知,哪可亂説?再者,站在社會大眾角度,這些巡查數字毫無意義,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實效。高官長期解決不到問題,就要問責、換人。

毫無疑問,非法排汚、排沙泥等確存在,但只要渠網設計、容量合適,抽排水設備精良,加上巡查、維修到位,斷不會加大了相關資源投入之後,情況不進反退。持續提升正是高官們的份內事,幾十年未做好,難辭其咎。澳門渠網及巡查已出問題,一次突如其來的大水浸對商舖之打擊,遠超政府什麼經援,這澳門人所共知,高官們沒理由不明白、不處理,唯一的理由是hea。

再來一個例子是交通局。澳門只30多平方公里,按理交通不應是大問題,真實乃怨聲載道。好了,政府提出「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社會都認同,哪做吧。但當局來去只增巴士班次一招,巴士公司合同臨時續約了兩次,也無法給社會一個所以然來。再者,就是減街邊泊車位、加泊車費用。早幾天,不知何故削減巴士班次,全城鬧爆,草草回應。回顧近幾年,交通局都「離地作業」又糾纏於斑馬線在路口還是路中間?電單車直泊還是斜泊、迷你公交專道等問題,喋喋不休,來來回回。其實,交通很科學、有準則,交通局卻獨創一格,閉門造車,拒絕與居民溝通,白白浪費澳門人的時間、精力。局方的説辭是,社會誤解,怎不叫民眾生氣?

官員更多沒公共理財概念。説穿了,便是筆者經常掛在口邊的話,「高官用的不是自己錢」八月初,立法會跟進委員會又批評,政府每年動用八億去租工商單位當辦公室,公家卻有不少閒置物業,如此話題至少5年前已提出,政府闊佬懶理,説好了的新城填海B區變政法區去了哪?為什麼社會支持而又遲遲不做?立法會將這議題翻叮又翻叮,同樣是悶。而最大問題是,政府會聽嗎?

無事化小、小事化大、大事變政治事,民生問題翻叮又翻叮的本領,澳門高官確厲害,難為了市民,也難為了評論人。試問一個問題講足十年,還有什麼好評?還有什麼意見未提出過?人人都寄望新特首賀一誠,但一個人能理得到這麼多、理得這麼細嗎?還是加快找正確的官員,人盡其才為上。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