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Monday


中國的線上金融時代

劉明康

 

中國銀監會前主席,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和金融研究所BCT傑出研究員

上個月,中國領導人公佈了十三•五規劃的細節。

十三•五規劃將引導中國經濟直至2020年的運行軌跡。過去的五年計劃中迅速擴大工業能的方向已經難覓其蹤。如今,焦點轉向了實現以國消費、更強大的服務業、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為基礎的可持續長期增長。

互聯網――中國有超6.8億活躍互聯網用――將在促進這一轉變中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線上點對點(P2P)貸款――一種高效信用配置方法――也許是擴大和深化中國金融業的關鍵,它使企業得以成長和創新,也能刺激國消費。

在線上P2P貸款中,個人(以及最新加入的機構)投資者提供資金,這些資金可用於貸款給個人借款人,而不需要傳統金融仲介的參與。貸款規模從100元到100萬元不等,貸款目標是目前難以通過傳統機構獲得信用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借款人。

在過去三年中,中國的P2P貸款業年均增長幅度高達

245%,去年總已達到2.530億元。目前中國有超2,000家註冊在案的活躍P2P貸款平臺,四年前只有50家。

即便如此,P2P貸款占中國總貸款量的比例依然不一提。去年,通過點對點網路發行的貸款總額只有中國銀行業15.1萬億消費貸款規模的1.5%。顯然,P2P貸款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但是,這一增長必須小心管理。讓P2P平臺能迅速而廣泛地提供貸款的因素――依靠消費者信用評級資料庫、免除抵押或擔保――可能帶來風險,因為關於借款人的許多問題得不到回答。

而事實上,這些風險已開始浮現。據P2P貸款資料庫網貸之家的資料,從2011年到2015年年中,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註冊平臺都出現了嚴重問題。比如,300多家平臺的投資者報告難以抽回資金,平臺經營者攜300多位投資者的資金潛逃。從整個行業看,品質高、獲取容易的資料依然難覓蹤影。

但是,幸運的是,這些短處是可以克服的。監管者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效仿傳統銀行給個人和中小企業貸款的方法,設計新措施儘量減小風險,鎖定P2P貸款業的利潤。

我和某研究團隊對五家中國銀行貸款資料的研究表明,有五個因素影響了不良中小企業和消費者貸款的出現。一些因素顯而易見:大貸款額和高槓桿率導致了不良貸款率的升高。其他因素――有擔保或抵押、貸款給小公司(而不是公司所有人)及貸款給距離遙遠的人――則不那麼顯而易見。

教訓是明確的:機構應著眼于向本地個人發放更大數量的小額貸款,並減少對擔保的依賴。為了協助這一過程,貸款平臺需要更好的信用和槓桿資料共用,並且必須建立身份確認系統。這需要政府與私人部門的協作,以及專用的資訊共用網路。

現有監管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所有線上P2P貸款平臺,不論其業務範圍如何,都應該要求在監管機構註冊。它們還應該接受由專業行業協會提供的培訓,以防止洗錢和資助恐怖主義。

但是,總體而言,過度監管沒有必要,應該避免,因為P2P貸款給總體經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很小。相反,監管者應該採取靈活的方針。

比如,分級許可系統能最好地解決貸款平臺金融複雜度和風險多樣化的問題。在這一情形中,作為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資訊仲介,不直接參與貸款交易的平臺應該免於幾乎一切正式監管和監督,因為它們所生的風險很小。

提供基礎存款和貸款便利的平臺應歸類為銀行,它們的交易包括信用、流動性和交易風險,應通過基於風險的資本要求等措施進行審慎監督。儘管如此,要點在於不要用複雜的高水準資本充足度要求讓企業不堪重負,妨礙它們的經營靈活性。

最後,業務模式的金融複雜度較高的平臺必須嚴格監督,謹防不當,因為它們最有可能在不具備足專業性的情況下進行自營交易,或在不具備合理風險評估和控制的情況下提供保底回報。當然,金融連通性意味著需要就行業的合理標準問題進行國際協作。

P2P貸款有其缺陷,但如果能恰當管理,該行業毫無疑問能繼續成長,其背後是有大量融資需要但被傳統銀行忽視的群體。這有助於確保該行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