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y Ann Benitez*   
2015/12/28, Monday


香港喜迎物聯網時代

香港設立全新的創新及科技局,作為政策局推動香港進入迅速發展的互聯網世界。然而,該局從提出到成立卻經歷了整整三年,箇中曲折真是比大戲還好看。

期待已久,終於出爐――這就是香港的創新及科技局。

特首梁振英於2012年還是特首候選人時出於個人考慮提出了該計劃,歷時44個月後,終於在20151120日見到曙光。

梁振英五年任期即將於20176月結束,然而人們並沒有天真地以為創科局很快就能大有作為,並推動香港成為物聯網的“超級聯繫人”。

創科局新局長楊偉雄是行政會議成員及香港理工大學前任執行副總裁,並於2003年至2010年間擔任數碼港的行政總裁。

創科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是律政司前任政務專員,他所處職務屬於公務員職位,與楊偉雄職位的政治委任性質不同。

梁振英於116日表示“創新與科技是增強香港競爭力及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的關鍵。創新和科技每日都在飛快進步,香港不應繼續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

香港在研發開支的投入不到其GDP1%,遠遠低於新加坡、台灣和韓國。除了資金投入少以外,大部分人都認為香港要趕上其他地區仍任重道遠。

作為香港最新政府機構的首任領導,楊偉雄一直在爭取民望和支持,不斷解釋該局的九個首要任務。

現年60的楊偉雄生於台灣,1977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獲電子工程和應用數學學士學位,1978年及1982年分別獲史丹福大學的電子工程碩士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學術資歷自然班。

他於1978年擔任英特爾高級設計工程師,之後曾短暫擔任貝恩策略顧問的策略管理顧問。

自史丹福大學畢業後,他於1983年返回香港,之後青雲直上並出任蜆殼電器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他於2002年成為若干風險資本及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及董事,一年後轉而擔任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在他上任首日,楊偉雄向記者道:“我們將抓住再工業化和物聯網進步帶來的機會,推動智能生,並發展可基於香港的製造業。”

201771日前他可以做到幾多,仍有待觀察。目前香港經濟缺乏活力,社會熱切希望經濟能重煥新生,至於梁振英更對創科局有著近乎狂熱的執著,認為這個機構將可以解決他在任期間香港面臨的社會經濟難題,因而外界均期待楊偉雄能迅速大展拳

楊偉雄表示香港將會進行“再工業化”,土地將用於“智能製造”以創造新職位,雲計算、人工智能、機械人及其他“突破性技術”帶來的增長將改變城市運作的方式。

 

九大任務

當被問到時間限制時,楊偉雄表示他會盡全力協調不同決策局以滿足九個優先任務的要求,即促進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實施措施鼓勵更多私人機構、風險資本基金及天使投資人投資於創新及科技領域;在測試智慧城市行動時與不同決策局、部門及私營與公營行業合作。

創科局亦會通過推動採用科技創新為長者及殘障人士服務、推廣符合世貿組織採購協議的本地品和服務以及發年輕一代進入創科領域發展事業,爭取將香港建設為一個連結的Wi-Fi城市。

“創科局將支持香港利用本地及科技的巨大潛力,聯繫本地、地及全球的創新科技機構,創造更大的商業可能性,”楊偉雄道。

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向本刊表示他歡迎楊偉雄提出的九個工作重點,並指出“其中某些任務是IT界和我都已提出有一段時日的要求了,比如其中就有增加Wi-Fi覆蓋和鼓勵使用本地開發的IT品和服務。”

“但他要成功達成這些目標的關鍵在於他向業界諮詢全面,以及他能否就政策調整協調政府不同機構和部門,以及確保創科局運作的透明度,”屬於泛民陣營的功能組別議員莫乃光

道。

莫乃光正爭取與楊偉雄會面反映業界觀點,他表示:“香港現在開始規劃創新,與新加坡和韓國等對手相比無疑起步已經遲了,這些地區在培育創新方面頗為成功。舊時的法規無法跟上創新的步,許多外國創新者都發現在本地拓展業務有困難。”

 

創新香港

他於1124日在香港國際電腦會議發言道:“總的來,香港是當今數碼經濟環境下一個理想的創新寶地。”此外,他更指出香港已連續五年獲《世界競爭力年報》評為擁有全球最佳科技基礎設施的地區。“就創新而言,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香港在亞太區位列第二,世界排名第十一。”

他亦指出香港特區擁有“全球名列前茅的”高速寬帶和移動網絡覆蓋率,知識權則受到《版權條例》保護。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確保個人資料在收集、使用及傳送的過程中得到保護,《電子交易條例》則設有一個有力的框架確保電子商務安全,楊偉雄道。

楊偉雄於今年32日被任命為特首的創新及科技顧問及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他在擔任顧問的8個月時間裡,整理出創科局的首要工作領域。

當撥款要求於2015214日被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否決後,梁振英作出了以上行動。

1120日,在獲國務院批准並宣佈楊偉雄將任創科局新局長時,梁振英表示楊偉雄:“就如何善用“一國”及“兩制”雙重優勢,以及強化“官學研”的結合,提供了不少創新及科技策略方面有建設性的意見。”

梁振英亦表示:“積極與立法會議員和業界保持密切溝通,協助推動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

他深信楊偉雄能勝任,帶領其政策局制訂全面的創新及科技政策,加速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及相關業。

隨著新政策局成立,楊偉雄將不再擔任梁振英的“無薪酬”創新及科技顧問,但會繼續擔任今年4月組建的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

創新科技署向本刊表示:“自4月成立以來,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ACIT)及其工作組已經舉行了約10次會議,詳細論述關於增強香港創新科技策略及發展的議題。討論的主要範圍包括創造一個有利於發展的基礎設施、發展文化及人才及邀請商界參與其中。”

作為顧問委員會主席,楊偉雄過去數月一直與委員會及工作組緊密合作,未來合作將會繼續,從而商討進一步發展香港創科事業的建議,創新科技署發言人道。

“此外,楊偉雄亦曾廣泛地諮詢業界、學術界和立法會議員等,以瞭解他們對創新和科技發展的觀點。”

“楊偉雄亦曾陪同行政長官訪問美國及以色列,拓展香港的國際網絡,以建造一個更加有活力的本地創新生態系統,”該名發言人向本刊表示。

創新科技署為顧問委員會提供行政支援,因而委員會“無需涉及額外的人力資源及開支”。在20123月競選特首期間,梁振英承諾會“增強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包括將研發投資的減幅度加倍,以及將此類投資的現金回贈增至最高20%

創科局的設立計劃於2012年底在立法會拉布中被否決,梁振英亦暫停了該提議,後來他於今年2月重提計劃,並將其定名為創新及科技局。

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為立法會財務委員會116日會議準備的文件中,政府表示專門的政策局將提供“專注的高層次領導,以及為創新與科技、IT業界的各有關方面提供強力的政策協調。”

然而,當財務委員會舉行36小時會議並於116日進行投票時,激進派泛民議員黃毓民卻在會上高呼“仆街議會,扭曲法庭意思”,並指這是非法投票。

在前一個月的會議上,泛民提出1,133項動議但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直接“剪布”將其減至133項。

政府撥款2,500萬港元作創科局起步,以及今後每年3,650萬港元支付人力開支的要求全部獲通過。

創科局是從蘇錦樑領導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分支分拆而成。新成立的創科局將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新科技署和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兩個分支組成。來自創新科技署的200人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640人合共840人將轉至創科局,其總部亦將設於添馬的政府總部。

創科局亦已委任包括楊偉雄在的另外34名高官及27名行政官員和資訊官員。創科局將會與香港科學園及香港生力促進局合作。

“一旦設立首要任務後,我們就可以集中精力完成目標。這就是設立本部門的所有目的,因為有了清晰全面的宏觀政策,我們將對關鍵項目擁有共識從而可落力推動,”楊偉雄道。

 

*Mary Ann Benitez是香港《英文虎報》的新聞副編輯

 

打造“創造者空間”

1110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宣布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創新中心,讓香港大學生有機會同MIT學生共同開發創新理念。

MIT香港創新中心(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將於明年夏天成立,會是“一個合作空間,旨在通過獨特的資源,包括先進的科技儀器等,成為MIT學院與香港及珠三角地區之間的合作橋樑。”

創新中心集合MIT學生及學院教職工、研究人員與香港院校學生及教職工、MIT校友、企業家及企業,共同開發各種創業研究項目。

這樣做,中心旨在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將各種創意更快地從實驗室推向市場”。

MIT代表團共同來港的MIT校長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借助MIT與香港間的互相交流,創新中心將立足香港及/或通過香港,深化MIT在在珠三角地區的活動”。

有報導稱,該中心的起動資金由MIT香港校友及其他MIT好友提供。

選擇在香港設立創新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它毗鄰深圳。從香港能很方便抵達“擁有獨特的生基建設施的深圳,可以快速生原型品並進行小規模試,”MIT電子工程系教授蘇東來(Charles Sodini,“深圳的廠家已經掌握了在一夕之間把一個原型設備複製出數百件的能力。”

MIT1966屆校友、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同樣也是創新中心香港顧問團成員。他,新模式的合作關係在創新初期階段促成供應鏈最上游的合作。“有了該創新中心,MIT會把尖端的學習和研究項目推向全球創新最前沿,”他

未來,組織者計劃在中心建立“創造者空間”,配備先進工具及物料,以便學生發明和製作原型。

MIT目前正在波士頓的劍橋校園建設一個全新的創造者空間,將與香港創新中心計劃建設的創造者空間建立合作關係。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合作,“促成創意的商業化”。

MIT,學生可以在MIT校園或香港創新中心進行醫學器材或機器人的原型製作,繼而在波士頓或香港進行測試,並在深圳進行少量生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