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ndy Kuok   
2015/07/06, Monday
如何回復當年勇?

 澳門製造業曾作為澳門支柱行業,當年是風光一時,但隨著配額制度取消,澳門製造成本較內地高,澳門廠家將工廠北移,本地製造業漸變式微,現在澳門的工廠幾近消失,許多廠房已經空置,或已變成其他非製造業用途。

澳門製造業式微已非近年發生的事,只是賭權開放後,博彩業發展興旺創造了大量職位空缺,澳門就業率持續維持低位,填補了製造業式微出現的就業缺口,提振製造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本地就業,而是為了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問題是如何如振興製造業? 政府多年前已提出“MinM”的概念,主要是將澳門製造打造成品質保證的牌子,但為何經過多年仍未有發展?主要還在於政府政策未到位,本地製造與市場需求有距離。任何生意要生存和發展,首要是有生意,澳門製造業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與內地有明顯距離,若只靠質量取勝,市場面很狹窄。本地政府作為本地最大的採購商,為本地製造業者創造條件,例如在採購評分方面,本地製造業可獲加分對待,對本地廠商已有一定的幫助。雖然有意見應為這對一向採用的外地廠商不公平,但政府扶助本地企業根本是天經地義,這種所謂不公本完全不成立。 廠商方面當然是要作出一些努力。澳門亦有廠商接到國際名牌產品的訂單,顯示澳門廠家的質量受到認同,但這些訂單數量不會很多,不可能滿足本地所有廠家,如何爭取更多訂單,還是靠廠家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本地的文創工作者不會找本地廠商生產產品,主要是因為成本高。這些文創產品數量不會多,廠商對這些細單要求的價格會較高,據一些文創工作者所說,台灣不少廠商都願意接這些細單,連同運費成本還低於澳門,所以不少文創工作者找台灣廠商製作產品,反而不找本地廠商。 情況確有點諷刺,本地人山長水遠找台灣廠商製作產品,且不是因為台灣的質素高於本地廠商,只是純粹因為價錢問題,這種狀況對政府提出以“MinM”為本地製造業主打無疑是打了結實的一棍,亦是向政府展示了本地文創產業遇到的困境。對這種情況,政府有何對策。 問題又回到政府的支持方面,廠家及文創工作者都需要在稅務、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支援,同時政府在採購方面,本地設計及本地製造都應該獲得優先對待,否則一項產業的產品都不獲政府採用,如何去說服其他地區的買家這是值得購買的高質量產品?政府應認真考慮有關情況,別讓支持本地產業又成為另一句假、大、空的口號。

 

 

Mandy Kuok
這個email住址已經被防垃圾郵件程式保護,您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