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ndy Wong   
2015/06/08, Monday

澳門旅遊超負荷?

近年訪澳旅客量節節上升,旅遊承載力亮起紅燈。早前行政長官崔世安承認本澳旅客承載力有限,超載就會影響居民及旅客,認同“自由行”政策是時候需要檢討。


自由行政策是二〇〇三年“非典”後中央惠港澳的特別政策,初衷是為了促進澳門經濟復蘇。“自由行”推行至今已擴展至四十九個城市,覆蓋逾兩億人口。近十二年過去,內地以自由行方式來澳旅客人數翻倍,由二〇〇四年的三百五十萬人次升至去年八百多萬人次,為澳門經濟帶來效益。去年澳門入境旅客量突破三千一百五十萬人次,當中來自內地旅客有二千一百多萬人次,其中自由行旅客人數佔內地訪澳旅客總人數逾六成。從數據來看,龐大內地旅客訪澳,令小城人滿為患,不得不令社會憂慮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城市承載力難以負荷。

內地開放自由行,近十二年間其角色從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轉化為考驗小城承載力的導火線。因應部分社會聲音,政府提出與中央相關部委商討優化自由行的政策,加強分流旅客,保障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澳門旅遊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認同自由行實施十二年有優化空間,但必須對自由行政策調整作審慎評估。因自由行的影響已不止於旅遊業,早就滲透到各行各業,若縮減自由行旅客,可能對本澳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造成衝擊。

 

港澳有別

雖然一海之隔的香港,近期已將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收緊為“一周一行”,但胡景光認為,澳門與香港的問題不一樣,自從深圳實施赴港“一簽多行”後,訪港內地旅客數量呈雙位數增長,持“一簽多行”的旅客佔內地訪港旅客總人次比例三分一,導致香港的旅遊承載力造成了較大壓力。反觀,澳門自由行政策未有“一簽多行”,近年內地旅客增長也不顯著,本澳每年旅客量維持單位數升幅。而且現時訪澳自由行客源以廣東省為主,廣東省居民自由行來澳是“兩月一簽”,甚至有些地區是“三月一簽”,即是當地居民每年最多只能來澳四次,簽注已有一定限制,沒有必要像香港般收緊自由行簽註時間。

胡景光認為,本澳出現旅遊接待能力超負荷,主要集中在春節、“五·一”、“十·一”黃金周等長假期時段,但平日旅客量屬可接受範圍。坦言一年內只有廿多天出現問題,不應一概否定自由行帶來的積極影響。他認為,應該要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建議以行政措施分流黃金週期間旅客訪澳時間,如每日為訪澳旅客設限額,當天額度用盡需隔天來澳。實施節假日限額並非不歡迎旅客來澳,而是分流旅客選擇其他日子來澳,相信在有配額的情況下,能平衡市民生活與內地旅客來澳旅遊,對雙方都有好處。此外,內地有關部門正研究優化節日休假方式,擬推行帶薪假期,相信相關政策一旦推行,可鼓勵內地居民利用淡季時間出遊,改善黃金週一窩蜂出遊的情況,紓緩自由行客集中同一時段訪澳的問題。 事實上,越來越多旅客訪澳,變相與居民爭奪資源,難免惹來居民怨言。胡景光認為,目前居民最為不滿是交通問題,現時很多在中區的士站候車的旅客,想去的目的地較簡單,如關閘或其他景區,建議節假日期間增設由中區直通各口岸的直線旅遊巴士,減少旅客與居民爭奪公交資源。同時建議旅行團錯開參觀景點的時間,減少相關路段 擠擁。 胡景光又稱,目前內地旅客平均留澳時間不長,特別是廿四小時通關實施後,影響廣東客留宿意慾,令酒店入住率下跌,認為本澳自由行旅客仍有深化發展的空間,未來有需要考慮開拓中長途客源市場,如開放內陸省市的自由行,進一步吸引過夜旅客,相信有利於本地旅遊業的長遠發展。他又稱,一六年港珠澳大橋竣工後,進一步方便跨境交通,澳門旅遊業有危也有機,政府應該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盡早想好對策解決問題,若令遊客得不到賓至如歸的感覺,難保遊客流失至周邊地區。

 

控制節假日旅客量

旅遊學院副教授黃業堅則認為,自由行是一把“雙刃刀”,一方面惠及澳門經濟,為本地居民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等。但隨著自由行人數逐年增加,在本澳又衍生各種問題,包括推高本地商鋪租金、物價,甚至居民生活空間受壓等。

黃業堅認同優化自由行政策,處理好浮現的問題。目前最突出問題是節假日旅客逼爆中區,其實平日的旅客數量未觸頂,因此優化自由行方向應是控制節假日的旅客量,而非控制自由行整體增長總量。他建議在節假日期間對自由行申請設上限,並可考慮在淡季推出特色娛樂節目,增強淡季引客能力,讓旅客改至淡季出遊。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讓旅客得悉本澳酒店價格因應淡旺季差別迥異,讓旅客規劃行程。 但歸根到底,現時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並不是自由行政策的錯,而是澳門自身的問題,本澳遲滯的城市規劃發展,難以承載支撐經濟發展動力。他指出,輕軌項目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政府明知賭權加自由行開放後,勢必帶來大量旅客,對公共交通服務需求提升,但輕軌項目提出逾十年仍未建成,無法分擔部分公交壓力,造成本澳交通壓力日益嚴重。 黃業堅認為,自由行旅客增幅具合理性,但本澳各配套卻未能跟上旅客量增長步伐,導致本澳出現承載力問題,市民有怨氣,旅客滿意度也會下降。他指出,近期旅遊局推出八條步行路線,鼓勵旅客邊行邊賞,感受澳門風土人情,藉以分流旅客,紓緩中區一帶旅客量過份集中的問題,構思是好,但路線設計迂迴,沿路配套設施存在缺䧟,難以吸引旅客嘗試。他直言景點之間出現 “斷層”,又無配合旅客需求,如遊人要從十六浦至水上街市,或從媽閣廟步行至漁人碼頭等都甚為艱難,區間缺乏指示牌,沿途可觀性低,甚至沿路缺乏洗手間等配套設施,難免會影響遊客步行意欲,改為交通工具接駁,自然造成交通壓力,變相讓旅客承載力下降的原因。 他呼籲當局在推出旅遊路線前,先做好沿途配套設施,有助增加吸引力。又建議可參考早年已投入使用的“望德聖母灣大馬路步行系統”的成功經驗,探討在本澳更多區域引入步行設施,盡量構建無障礙步行環境,鼓勵旅客和居民可以透過步行,便利及安全地往來各區,避免過分依賴公共交通工具,舒緩本澳交通擠塞等問題。 他指出,八條旅遊路線有望把旅客引到舊區,或可為舊區小商戶帶來商機。然而,舊區尤其是北區作為本澳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分之一,若大量旅客引至住宅區,或會對區內居民的生活質素造成影響,甚至推高區內的物價及租金,令居民反感,得不償失。長遠而言,應該進一步提升路氹城吸引力、活化南灣的旅遊資源等,合理分佈旅客。他又認為,部份即日來回的自由行旅客遊澳旨在購物,建議探討開拓更多購物和消費地點,分散本澳購物地方,分流部份旅客。

 

分散旅客減壓力

黃業堅認為,縱使現時居民對旅客仍大多包容,但政府也不能漠視居民對生活素質的需要。當局要避免內地旅客量增長太快,同時也須著力解決物價、房價升幅過快及交通壓力等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優化旅遊產品和整體環境,打造宜居宜遊、旅客市民皆滿意的旅遊城市。

旅遊學院講師盧振邦則指出,承載力是否飽和沒有絕對態度,因為要視乎是否能將旅客有效分散至不同地區,並包括地點及時間上的分敟;稍早前公佈的旅遊承載力調查亦提及,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功能和活動,同是全年的盛事活動可以在不同時間內舉行,將有效幫助分散旅客。他認為,將不同的大型節日盛事分散在不同時間舉行,吸引旅客在不同時段到澳門,但其中涉及其他 配套。 如果沒有有效的分散措施,盧振邦表示,旅客便會集結在某些地方,令該區有密集的旅客量。對於政府推出活動分流旅客,他表示該計劃推出時間不長,現在仍難以評估其成效,但要令旅遊業健康發展,除了要有良好的分散旅客規劃外,還要有相應的宣傳和教育。 盧振邦表示,良好的規劃是令旅客分散在不同時段來澳,並能分散至不同地區,在宣傳方面,除了熱門景點外,其他地區的宣傳較少,政府在宣傳不同地區是,必須找出不同地區的“賣點”,才能吸引旅客到這些地區。教育則要面對澳門居民,令澳門居民明白善待旅客是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政府會透過不同方法平衡居民生活及旅業發展。 對於中央收緊自由行政策,盧振邦認為,旅遊業持分者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不知道收緊措施會帶來哪些影響,不過中央的措施不會一刀切,亦不會永遠不修改,還要看政策執行結果如何。對於應否收緊自由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但對於居民來說,合理收緊會是好事,但對於經營者來說,澳門作為全面開放型經濟,如何收緊但保持自由市場良好運作便很重要。其實對旅客來說,旅遊目的地能否帶給他們良好、舒適的感覺很重要,其實全球旅遊發達的城市都面對同一問題,主要是如何採取適當的政策,所以旅遊政策須作多方面考慮,不能單從某一方面看。 數據顯示,香港入境旅客減少,但澳門卻有增長,盧振邦認為,澳門一直都是旅遊目的地,但不一定是單一旅遊目的地,旅客來澳旅行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地方會提供不同的旅遊服務和感受,澳門有合適條件吸引高端旅客,有能提供高級享受的設施,加上東南亞氣候在秋冬季可以吸引更多歐美人士來澳旅遊,不過最終要是要看各旅遊持份者如何。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