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之浪

 

文:Ana Tique

 馬玉安(João Magalhães)新作《海嘯》將於澳門藝術博物館首次亮相。這個裝置/雕塑是這位藝術家對全球飢荒現象的反思:通過以水為比喻,他使用互相交織的金屬湯匙重新創造出一個巨浪。“我以這種方式展示此災難,現在到了21世紀,飢餓這一災難依然十分真實地存在。”《海嘯》希望引起人們思考,為何一個人力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能夠引起政府與民眾的更多關注,然而造成飢荒的根源雖則可以消除,但依然餓俘不絕。

馬玉安的父母是土生葡人,生於葡萄牙的他於四歲時跟隨父母來到澳門。在重返葡萄牙里斯本學習傳達設計後,他於2002年回到澳門,其時他認為澳門藝術領域更加開放自由。他的作品明顯體現出其家庭、文化背景的影響。“能夠受到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影響,從中吸收養分,令我的藝術視野更加寬廣,創作構思有更豐富的選擇,賦予了我不一樣的觀點。” 澳門一直是貫穿其大部分作品的主角,並一直為他帶來驚喜。 在仁慈堂婆仔屋的個展《突進》,馬玉安把他對澳門的獨特觀感,濃縮在他平時拍攝的寶利來照片裡,以此記錄澳門這座不斷變化的城市,珍存一份回憶。“這就是我現在希望表達的內容,即澳門的不同文化、日常生活、獨有的氣味、顏色以及觸動我的事物或遺跡。” 馬玉安的獨特之處來自他與別不同的表達方式,他會強調感覺而非顯而易見的事物。所有不同的感覺,在在詮釋著不同角色背後的故事,在澳門生活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食物攤販、當舖顧客或者賭場員工這些獨特的角色。食物亦體現著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影響,因而也是他創作的主題之一。“以後,我希望除了澳門以外,以不同主題進行創作,但會一直保留作品中的這些色彩與差異。” 馬玉安用他自有的獨特現代印刷方式,在巨大搶眼的絲網印刷作品中描述這些奇特的細節。 馬玉安混用不同技術,首先在紙上繪圖,之後在啞光柯達相紙上進行數碼上色,最後用黑色記號筆加強某些細節。他的裝置藝術採用了多種材料,而金屬是最常使用的材質。 “在我首個個展《突進》中,我有機會決定我想要什麼展覽、如何展覽,能夠以我希望的方式對展覽空間作出轉化及再發展,並以我作品組成的一個完整系列講述一個故事。” 此外,他的作品中有著清晰明顯的波普藝術影響。“我的風格是波普,亦可能因為我熱愛畫插圖,用強烈的色彩重新描繪我每日的所見所感,而且我一直都喜歡玩轉這些我嘗試去傳遞的感覺。因而,除了波普以外,我難以採用其他風格。” 《海嘯》是馬玉安第三個個展。“這是我首次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辦展覽,對此我深感榮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場地,而作為一名藝術家,這是展出作品的一個大好機會。另一方面,要創作一個在博物館展覽的作品,箇中過程獲益頗豐。” 過去,馬玉安的作品曾在牛房倉庫、創意空間、澳門葡人之家、東方基金會會址、澳門舊法院大樓及台灣當代一畫廊展出。他的畫作亦是Sérgio Rolo為“2012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製作的“哪吒”之靈感來源,Sérgio Rolo的這個作品之後亦參與了尼斯嘉年華。 2011年,馬玉安夥拍建築師Mafalda Botelho代表澳門參加歐洲最重要的藝術展——威尼斯雙年展。他們被選中參加第54屆雙年展的作品《Espelho Vivo》(意為有生命的鏡子),是一個真人大小的錐形萬花筒。

 

主要挑戰

 馬玉安的工作是一名設計師、插畫家及藝術家。“在澳門要做一名全職藝術家仍頗為困難。本地藝術市場很細,而且無論商業或是評論層面而言,澳門尚未形成一個真正喜愛藝術的群體。”他亦發現有關本地藝術家作品的推廣及宣傳依然不足。但對他而言,“作為本地報刊《澳門每日時報》的設計師/圖片編輯,能夠將藝術創作與一份和藝術有關的全職工作結合,其實很不錯。”

在澳門工作的最大挑戰,主要是這裡缺乏足夠的藝術評論,而對藝術家的推廣及支持亦不足。“我所指的並非金錢上的支持,我指的是對藝術家的支持鼓勵及指引。”此外,澳門亦缺乏用於藝術創作的空間,即“不會對創作作品或創作技法設限的空間。如果能夠為藝術家提供條件良好的工作坊,那就最好不過了。” 馬玉安亦是非牟利藝術協會——藝術無國界的理事會成員。該協會已成立6年,旨在促進不同國籍及藝術領域的藝術家交流。 他對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景感到樂觀:“亞洲藝術正在不斷壯大,而且在海外的吸引力亦正在增加。香港對我而言是其中一個最具吸引力的市場,或許是因為港澳兩地相近,而且我一直有機會去瞭解香港藝術界的發展。” 展望未來,馬玉安希望能夠在技術上更加成熟,能夠創造驚喜,而更重要的是“不斷前進及學習,接納並理解外界對作品的評論意見。”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