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短缺不利發展

 

本澳工程量不斷上升,建造業人手短缺狀況日益顯現。有意見認為如果政府再不開始培訓建造業新血,甚至不增加誘因吸引年輕人入行,將不利行業的長遠發展。

 近年澳門大興土木,公共工程及私人項目相繼鋪開,尤其是博企路氹項目陸續動工,多個項目趕在2016年落成,對業內人手的渴求也隨之增加。然而,建造業未能有效吸引年輕人入行,出現青黃不接,行業人資“乾塘”一直未能解決;再者,以輸入外勞應付短缺的辦法,亦引發本地人就業權益受影響的問題。究竟如何緩解行業人手緊張狀況,令建造業得以持續的發展?

建造業工會理事長張文寬表示,賭權開放後,本澳工程投資額由過去的每年幾百萬澳門元急升至現時數千億元,各項大小建築工程相繼啟動,對建造業工人的需求十分殷切,但惜幾乎沒有新血入行,令行業人資十分緊張。

 

行業興旺薪酬未升

 張文寬坦言,建造業沒有新人入行原因不離薪酬偏低、工作辛苦等。建造業的工作需大量體力勞動,更要「日曬雨淋」,面對複雜施工環境,更容易引發不同的職業病或工業意外,既辛苦又危險。再者,建造業工作時數不穩定,未必日日有工開,更沒有任何福利、醫療、就業保障,可謂“三無”工人,所以較難吸引新人入行。

他又稱,儘管本澳現時經濟向好,各項大小建築工程進度如火如荼,但僱主不願意提升薪酬待遇,多年來本地建造業工人薪金升幅甚微。以泥水及批盪工人為例,去年平均日薪為五百五十元,與二○○七年平均日薪五百四十七元相差無幾。現時除了較吃力的工種如紮鐵、模板,薪金會較高,其他工種普遍維持低水平,如一般技工日薪普遍維持在五百五十元至六百五十元。若以每日六百五十元計算,平均上班日數二十日,即月薪為一萬三千元。雖然與其他行業的薪酬水平比較可能差別不大,但不可忽視建造業工人須要比其他行業人士付出更多的體力勞動。而面對現時物價、房價齊升,薪金水平根本無法追上通脹,工人生活質素難以提升,試問如何能夠吸引新人入行? 另一方面,行業興旺會增加本地建造業工人就業機會,但實際上建造業工人現時仍面對一連串的打擊,尤其是大量外僱充斥,影響本地工人就業。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建築業外僱達二萬五千多人。

 

外僱增本地工人淪替工

 張文寬表示,面對未來越來越多的大型工程展開,本地勞動力不足,適當輸入外僱填補可以理解,但現時本澳輸入外僱數量不斷增加,顯然已影響到本地工友的就業權益。他舉例,今年曾接到有工人反映,原已獲聘在地盤工作,但開工數日即被僱主要求無限期“休息”,但有關工程仍在進行,其後更有大批外僱進場。由此可想,本地工人淪為外僱“替工”,不少僱主待外僱到場後,即解僱本地人。雖然表面看來,近年本地建築工人怨氣不大,皆因現時工程量多,本地建築工人“東家唔打打西家”,但若經濟轉差,工作機會減少,本地工人被無理解僱,屆時將會激起更大的民怨。

張文寬認為,未來幾年本澳門建造業仍持續興旺,仍會繼續面對人手的問題,但要舒緩人手荒現象,並非只是申請外僱解決問題,而是要本澳企業投放資源提供培訓,積極培養本地人才,提高薪酬待遇,讓工人看到有晉升機會才是長遠之計。 與此同時,政府亦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建立外僱退場機制,當行業工程量從高峰開始回落,對工人需求減少時,應讓外僱先行離場;同時必須完善現有外僱輸入機制,明確企業必須聘用本地人的數量及比例,真正做到嚴格審批,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讓本地人可向上流動。 建總一直密切跟進行業的發展,不斷開辦各類工種的培訓班,藉以強化本地建築業工人的技術,提高他們的職業地位。例如與勞工部門合作開辦吊索、信號員、電工、冷氣、水喉等多個專業課程等培訓班,實務操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一方面是回應市場的發展,協助工友提升、轉型,增加他們未來的就業出路;另一方面,也是行業發展的需要。

 

人資不足業界搶人

 立法議員、建造業商會理事長、瑞權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麥瑞權表示,本地建造業近年有長足發展,惟人手不足是業界面對最大挑戰,其中扎鐵、模版、石屎、精裝修等工種的工人短缺情況更甚。在人資短缺情況下,不單影響工程效率,亦造成業界「搶人」情況。長期下去,必將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他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因應未來建造業人資需求,適當地提前開展職業培訓工作。儘管現時澳門有兩間職業技術中學,但僅提供電腦、會計、翻譯等課程,缺乏培訓工程、建築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無法為行業注入“新力軍”,導致建造業人資缺口逐漸擴大。 他坦言,經濟誘因是吸引新人入行的第一步,但未來更應著重樹立行業專業形象,提升社會認受性。參考香港地區,政府設立職業訓練局,為建造業等多個行業提供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同時香港甚至內地建造行業已實施“先培訓後持證上崗”的制度,明確規定專業技術人員或技術工種,是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後方可就業,此舉措有助提升行業形象,一改過往建築工人無文化的觀念,而是擁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作。 反觀澳門建造業缺乏相應的職業培訓系統,即使勞工局舉辦各類建築工人培訓課程,但卻未能等同文憑或學歷資格;加上本澳未建立建築技工專業認證制度,師傅本身的技術水平怎樣,一切無從得知。

 

職安卡掌握人資數據

 他認為,政府有必要成立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本地工人,提升其的專業知識及競爭力,並推動企業爭取優先錄用學員,加大對行業職業技能的認受性。與此同時,儘快設立建造業認證制度,樹立工人專業形象,提高社會地位;更要創設安全、良好的工作環境,吸納更多人才。

他提到,職安卡制度將在今年十月上旬生效,法律強制要求每名參與建築工地、工程施工的人士,必須持有職安卡才能工作,此措施的確有助政府掌握現存市場的建築工人人資狀況。但由於現時職安卡只列明持卡者是建築工人,沒有細分建造業內的工種,他建議未來職安卡可加入持證者所屬工種,更有效評估本澳建造業人力資源分配情況。 麥瑞權展望未來幾年本澳建築業前景暢旺,必然再帶動行業人手緊張的問題。但現時本澳對建造行業人資欠缺數據評估,勞資雙方一直對本澳建造業人手是否足夠問題存在矛盾。他認為,政府理應預測未來數年澳門整體的工程量,為行業作前瞻性的人力資源規劃,以科學統計行業人資需求,透過完善的資料庫獲取相關數據,為建造業未來發展作好部署。同時,政府亦可以因應有關數據制訂各種培訓課程或提供轉業訓練,以善用現存勞動力,人盡其才。

 

-------------------------------------

 建造業薪高風光不再

從事泥水工作卅多年的盧生表示,從前的建造業行「師徒制」,入行就要拜師學藝,邊學邊做,如果手腳勤快,師傅自然多給工作機會,可逐步晉升為師傅級,人工即跳升。以前建造業人工相比其他行業較高,雖然工作辛苦,但收入與付出基本成正比。然而,現時建造業行業薪水大不如前,人工升幅慢,相比其他行業如博彩行業門檻低、人工高,又不用體力勞動,相差甚遠。 他又稱,雖然現時行業好景,多項大型基建項目陸續開展,但未必令全部本地工人受惠。直言不少大型私人工程很多都聘請外僱,導致本地人就業機會減少。以自己為例,近年已很少接到地盤工作,惟轉做一般家居裝修工程,維持生計。 建造業實行的多層承包制度令不少技術工人有機會成為「判頭」,入行超過卅年的梁生當年入行當鐵器工人,後來轉做判頭,承接小型建築工程。他有感現時行業人資非常短缺,承接工程後很難找到人開工,有時只能親自上陣。目前最大問題是沒有新人入行,而行內工友普遍年紀較大,始終有退休一日,擔心未來將出現“斷層”,希望政府會想方設法鼓勵新人入行。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