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工廈
1001


















 隨著樓價高企,舊工廈單位即成“搶手貨”,其身價租值不斷上揚,對於進駐工廈發展的團體或中小企漸感吃力。

 文:Mandy Wong

 工廈見證澳門時代變遷,七十至八十年代本澳製衣工業盛極一時。北區的工廈林立,但隨着經濟發展,製造業逐漸式微,廠商紛紛北移,令工廈原有功能逐漸退化。然而,舊工廈單位空間寬敞,租金相對便宜,令工廈的吸引力大增,不僅民間團體、靑年組織以至社會服務機構等紛紛進駐工廈,公司、機構、藝術團體等同樣走此路徑,逐漸成為趨勢。    

自資購置厰房成小劇場的曉角劇社,屬最早進駐工廈的藝團。行政總監盧耀華表示,因當年工廈價格相對便宜,亦考慮到工廈單位面積大,可供作排練之用,工作期間也不會滋擾鄰居,於是劇社在一九九九年由曉角社員集資,購入位於漁翁街的工廈單位,並正式打造曉角實驗室,成為首個澳門民辦的實驗性小劇場。     

 

工廈劇場作用大

 曉角實驗室面積近四千呎,可容納最多八十名觀衆的黑盒子劇場,能為劇社自身及本地年青戲劇團體和創作人,提供一個排練場地及實驗性的演出空間,成為一眾戲劇愛好者實現夢想的地方。盧耀華稱,工廈單位很適合用作演練場地,畢竟空間大,可以容納多人同時排練,這是其他空間難以替代。

為填補本澳演練場地不足的問題,曉角實驗室還採取平價出租或合辦形式,將場地租借給本地其他藝團,曾以一元租金租場給一些無經濟能力的青年劇團,鼓勵澳門劇團製作更多作品,推動本澳演藝活動發展。 曉角實驗室開設至今一直深受眾多藝團歡迎,場地租借幾乎全年“爆滿”。 本地藝團對排練或實驗性的演出場地存在一定需求,曉角實驗室場地也供應緊張。但劇社也有一定量的恆常排練,為確保有足夠排練空間,於是近期再租另一個面積五千呎的工廈單位。盧耀華表示,隨著社會發展,無可否認當下工廈的租金或價格比當年要高,但他不便透露新租單位月租價格,坦言租金與現時市場水平相若 。   近年不少藝術團體及單位選擇“活在工廈”,盧耀華稱, 工廈對於本地藝團而言實屬一個理想的創作樂土,藝術家很嚮往此類創作空間。從曉角實驗室開始,本澳陸續有民間藝團選址工廈作落腳點,將所租的單位打造成為排練室或者實驗性小劇場。但本地藝團大部分規模小、資金有限,近年工廈租金不斷上升,令其他藝團大感吃力。

 

政府支持不足

 他指,目前政府的資助制度中並未涵蓋申請場地租金,故大部分藝團要靠活動製作費來拉上補下,維持會務運作;若再面對租金繼續“升溫”,無疑打擊一批剛打下基礎的小劇團,窒礙長遠發展。認為政府應多扶助進駐工廈發展的藝團,讓這批藝文工作者或藝團有更理想的生存空間。   

盧耀華認為,藝術界對工廈的需求將愈來愈高,若讓文創團體進駐其中,定必有所作為,讓不同領域的藝團及文創組織匯聚力量,得到長遠發展。他希望政府仿效鄰埠的模式,購置或租用一整座舊工廈,或由相關經驗的藝團經營項目,再以平價租金租予本地文創團體,相信不只是以低廉價錢租借用地的非牟利團體得益,也能充分發揮舊工廈優勢,相得益彰。 工廈“禾稈冚珍珠”,近年越來越多人租用工廈厰房作產品售賣點,這類不期然被民間“活化”的工廈,更有成行成市之勢,其中以售賣大型傢俬最為普遍。 開業四年多的榮興傢俬有限公司,除售賣傢俬外,亦提供設計工程服務。該公司由二零一一年起從地舖搬上工廈單位經營,寬敞的工廈單位可以把傢俬店及工作室合而為一。負責人蘇嘉欣表示,公司剛開業時選擇在提督馬路租下一個約一千呎的地舖單位經營,月租接近二萬。然而,因為店舖面積較小,無法貯存一些大型傢俬,每次都不敢進“大件貨”。但若果選擇面積較大的地舖經營,又無法負擔高昂租金。既然如此,倒不如離開地舖的行列,在同區租下一個工廈單位,索性由地面搬到工廈裏經營。

 

面積大,價錢低

  蘇嘉欣稱,之所以選擇工廈單位,是因為當時工廈的月租金額與之前地舖相若,且地方更加寬敞,店舖面積由過去的一千來呎增加至近萬呎,可以把大型傢俬展示出來,亦可以令所售傢俬種類變得多元化,甚至可以利用空間舉辦一些公司推廣活動。

雖然,搬進工廈令公司業務有所發展,但卻要同時面對業主加租壓力。蘇嘉欣稱,進駐工廈至今三年,租金已調升兩次,現在月租近二萬七千元,相比剛搬進工廈時已加租一倍。儘管工廈租金不斷上漲,但始終不及商舖租金的升幅,故仍會選擇留在工廈內經營。 現時有不少傢俬店以工廈作產品售賣點,蘇嘉欣粗略估計現時本澳有近一半的傢俬店已逐步搬到工廈裡營運。不過,並非每間傢俬店都能集中於同一工廈,難以形成商業氛圍,所以工廈人流一定不及地舖,惟有靠加強宣傳推廣。  “工廈活化”成為熱門話題,事實上,鄰近城市如香港等都提出活化工廈概念並付諸實施,有工廈單位改造成商場等,滿足不同的城市發展需要。如香港鴨脷洲海怡工貿中心原為工業大廈,後改作商業用途,並逐漸轉型為一幢集零售及家居擺設為主的商場。 蘇嘉欣認為,無論是鄰埠還是本澳,各行各業都期望釋放工廈單位,透過改裝,物盡其用。現時本澳商舖租金不斷上漲,令中小企經營空間受限。認為政府應考慮借鑒其他地區做法和經驗,鼓勵將工廈改作大型商場,一來可以為中小企開闢更多經營空間,二來也可以達到工廈活化成效。

 

 --------------------------------------


工廈真活化?

 政府去年推出工廈活化措施,但實施以來成效有限,坊間意見認為,政府允許廠廈改用途成效會更佳。

 為配合落實特區政府促進房地產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並且善用土地資源,改善社區環境,土地工務運輸局於去年4月推出“工業大廈活化措施”,符合條件的申請項目可獲優先處理,由入則至展開工程較正常流程縮短一半時間,有助推動申請項目加快落實興建。

活化措施的對象為批給合約的工廈,工廈倘若全幢拆卸改建為住宅樓宇,必須提供佔住宅總單位數至少7成、實用面積不超過60平方米(約640平方呎)的單位,而所有住宅細單位的建築面積總和,佔整個項目住宅單位總建築面積的一半或以上。符合此要求的申請項目可獲優先處理,由入則至展開工程較正常流程縮短一半時間。 由於工廈改變為商住用途,所需要的交通及生活設施等也必然有所調整,故此政府要求土地承批人,須視乎重建項目所處區域的規劃需要,將30%的土地納入公共設施用途,以增加社區的文康和交通配套,亦可因應地段面積、位置和周邊實際情況,許可承批人使用總建築面積的30%返還政府作替代方案。公共設施用途的建築面積應無償讓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其建築成本不在溢價金中扣除。

 由於大部份工廈都是分散不同業主,要取得足夠業權改建工廈的難度很大,所以活化工廈計劃實施至今,入則改建寥寥每幾。

有工廈業主表示,雖然現在部分工廈仍有工廠運作,但數量不多,主要是澳門的製造業近年萎縮了不少,又未能轉型至附加值更高的工業,近年不少工廠相繼結業,工廈單位陸續空置。 目前許多工廈單位早已改變用途,不少企業寫字樓、團體、店舖都使用工廠單位,但由於現行法例將工廈列明為工業用途,所以用作工業以外的用途便不符合現行法例規定。工廈業主認為,工廈改用途的情況已經很普遍,如果嚴厲禁止會對整個營商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政府應考慮修改法例,讓工廈可以更改用途,這種“活化”方法會更快、更有效,亦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至於製造業方面,業界認為澳門不可以沒有製造業,否則澳門經濟多元化難以實現,但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方式已不合時宜,必須朝高附加值、自動化方向發展,從而緩解因人資短缺形成的問題,亦可提高產業值,才有助澳門經濟多元化和長遠發展。

 

 ------------------------------------------


水漲船高

去年推出的“劉十招”提出活化工廈措施,逐步把工業大廈改建為細面積住宅,滿足居民的住屋需求。但計劃推出至今,大部分工廈未取得任何活化進展,反而工廈租金及售價水漲船高。 有物業交易中心職員表示,現時工廈需求越來越廣,加上自活化工廈措施提出後,工廈的售價升幅明顯,現已推高至每呎逾三千元,升幅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租金升幅亦同步提高,以往有行業租用作為貨倉,但由於舖位租金不斷上升,現亦改為租用工廈。另外,陸續有公司把寫字樓搬到工廈的趨勢,節省營運成本。目前澳門區的工廈,連同管理費在內平均呎租約五至七元,與前三年的平均呎租三至四元相比,升達一倍。因此,工廈租售價格的全面上揚,不單受活化工廈措施刺激,最大原因都是供應過於緊張。 現時本澳工廠大廈空置率不高,放盤數量不多,尤其是以二千多呎的細單位更見渴市。廠房售價高,近年銀行又開始收緊借貸,中小企無力購買,多選擇租賃,種種因素令工廈租盤持續緊張。該名物業交易中心職員透露,目前該中心約有四個工廈租盤,約十個買賣盤,當中大部份連租約出售。 談到活化工廈,他以香港為例,其做法是改裝空置或未能物盡其用的香港工廠大廈作其它用途,例如改建為寫字樓、藝術工作室、商場等,令改造的吸引力更大。相比澳門,活化工廈措施只允許發展商將舊工業大廈全幢拆卸改為住宅樓宇,但實際上本澳工廈業權分散,現有工廈改建住宅用途難度大。認為本澳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經驗,透過政策鼓勵本澳各區的工業大廈發展為商業寫字樓、大型商場等用途,以增加商舖供應量,達到供求平衡。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