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中的亞洲權力格局


在亞洲正處於轉型時期、權力失衡山雨欲來之際,為強化該地區戰略穩定而在制度化合作方面投入精力,已成為了人們的當務之急。畢竟,亞洲不但正在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變革的中心,而且它所遭遇的挑戰也在演化為國際戰略挑戰。

變化中的亞洲權力格局在以下三個方面得以體現,它們分別是:中國日益強勢的外交政策,日本新政府對日美平等關係的要求,以及愈加尖銳、業已導致新的喜馬拉雅地區邊境緊張狀況的中印對抗。

上述各方面還凸顯了美國自身所面臨的挑戰,而該國不斷喪失的全球經濟優勢以及身陷兩場海外戰爭的情況,更是令局面雪上加霜。這些挑戰要求美中兩國進行更大程度的合作,以確保巨額資本能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流入美國,並使美國在從朝鮮、緬甸、巴基斯坦直到伊朗等一系列棘手問題上,獲得中方的政治

支持。

不過,正當美國的中國中心主義亞洲政策日趨顯著之時,日本卻又向美國發出了警告:該國不能無限期地繼續充當美國政策的忠實奴僕。鳩山由紀夫首相領導的日本政府正試圖調整外交政策,並修訂一份 2006 年關於美國軍事人員在沖繩地區駐紮問題的協定;此外,日本還宣佈中止歷時8年的印度洋油料補給任務,該任務旨在為由美國領導的阿富汗戰爭提供支援。

與此同時,中國在沉寂已久之後,再度對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提出了主權要求;它也在喀什米爾問題上對印度加以刺激(該地區有五分之一處在中國的控制之下),這些情況正在考驗著美印新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美國已在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上為自己設定了一條默許的中立路線,而這正合中國之意;後者希望在國際層面上,為印度對喜馬拉雅領土的控制之合法性打上問號,這一地區的面積幾乎是台灣的三倍。事實上,奧巴馬政府已經表達了捨棄美印關係中那些會激怒中國之內容的意圖,被捨棄的部分包括:在阿魯納恰爾地區的一次聯合軍事演習,今後任何包括日本或其他方面(如澳大利亞)在內的聯合海軍演習。

然而,近期簽署於陸克文總理訪問新德里期間的澳印安全條約,則象徵著共同政治價在協助塑造不斷擴展的亞太國家戰略格局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印澳條約所受關注甚少,但其意義卻頗為重大,它再現了澳大利亞與日本(以及印度與日本)之間安全協議的核心要素。上述三份協議(以及2005年的美印防務框架協定)都確認了簽署國對民主、自由、人權以及法治所做出的共同承諾,並使它們有義務攜手構建亞洲和平。

以政治價問題為核心的亞洲地緣政治分歧當然會帶來重大的後果。而且,儘管亞洲正掌握著未來全球秩序的關鍵(該地區有著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攀升幅度最大的軍費開支以及最不穩定的熱點地區),但該地區的主要大國卻依舊爭執不下。

亞洲未來的核心在於由中、印、日所構成的戰略三角。自日本於19世紀下半葉的明治天皇時期獲得全球大國地位以來,還沒有哪個非西方國家能像今日的中國一樣,帶著如此巨大的改變世界秩序的潛力興起。事實上,按照美國情報界在2009年評估中的預測,中國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已經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深遠。

然而,中國的崛起卻在分化亞洲,而其未來的發展軌跡也將由其鄰國以及其他方面(如美國)是如何應對該國快速積累的實力所定。眼下,中國日漸壯大的勢力有助於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前沿軍事部署提供藉口;而對於美國在亞洲贏得新盟友的努力而言,中國因素也日趨成為便捷的理由。

不過,隨著美中關係在未來數年的深化,美國部分現有的夥伴關係中的緊張也將得以顯露。例如,如今在美國政策中,與中國構建更強的合作關係一事,便已比向亞洲盟友出售先進武器更為重要,這是為了避免進攻性武器的轉讓會刺激中國在其他領域以牙還牙。

歐洲聯合體是誕生於民主國家之中,而亞洲諸國的政治體制卻有著千差萬別(其中某些體制又相當晦暗),在這樣的環境中構建國家間的信任實非易事。對於歐洲而言,上世紀的血腥戰爭已令武裝衝突在今天變得不可想像;而在亞洲,1950年以來的戰爭卻並未解決爭端。此外,當歐洲已經構建出機制以鞏固和平之際,亞洲卻還未認真地動這一進程。

此前,中、日、印三國還從未同時強大;如今,這些國家需要找到能使其在亞洲的利益得以調和的方式,使其可以和平共存,繁榮昌盛。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亞洲這三大領軍力量和美國卻各有所圖:美國希望獲得單極的世界與多極的亞洲;中國追求實現多極的世界與單極的亞洲;而日本與印度則願意看到多極的世界與多極的亞洲。

布拉馬·切拉尼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本文為Project Syndicate供稿)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