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教,小行業也能做大


文:戴詠如

澳門與香港一樣實行應試教育,一些學生為求高分數惡補學業,放學後都去補習社,因而造就了補教行業大行其道。澳門補習天王麥健才笑說:“10多年前,在做生意的角度上,開設補習社是沒出息的事。但他一直堅持,至今已擁有全澳門規模最大的補習社和3個教育中心牌照。他強調,補教業這條路不易走,口碑是在行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買大送細嬴市場

補教業一向被人視為小本經營,但鄰埠香港不時有報導透露:補教界一些天王、天后年收入逾千萬港元。這樣看來,這一行的盈利空間並不小。麥健才憶述:“1992年,學勤補習社的最初構思為電腦班,3人合資經營,後與其他兩位合作夥伴商議,認為電腦班的經營成本較高,遂轉開補習社。結果,開業首天只有一位學生,教室空空如也。

不怕慢,只怕站。麥健才憑著其積極進取、不認輸、不放棄的心態,在1個月內扭轉劣勢。他當時心想,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另設課程,如果學生報名補習,附送英文文法、會話或國際音標班等。這一舉措猶如零售市場買牙膏送碗碟,飲食市場買套餐送玩具,無疑是增加了對客人的吸引力,但在當時的補教業中尚屬罕見。

1個月過去,學勤補習社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學生爆滿,且因學生太多而一天分三個時段,對學生分批進行補習。麥健才謙虛地用幸運來形容他事業的開始。他說:開業時,本澳經濟較好,家長有充裕的金錢安排子女補習。雖然開業後才發現,當時澳門最大的補習社就開設在我們的對面。曾有人問:點解要去你間補習社,而唔去第二間呢?我認為補習社既是教育事業,亦屬服務行業,經營之道在於贏得服務的對象亦即家長的信任和學生的口碑,故而並不採取任何爭客的措施,而是專心做好自己,不斷提昇教學質素和效率。

本身為本地原創歌手的麥健才,加上在補教業的領導地位,在澳門一直不乏知名度。他感慨地說:10多年前,開設補習社好似俾人睇唔起,認為10間中9間半都執笠收場。加上這行業除家長或學生外,無人留意,有人認為算不上一門生意,就連一份正規的職業都不如。

經濟好壞波動大

博彩業開放帶動了多個行業興旺,想不到的是,連沾不上邊的補教行業亦受帶動。2004年,全澳補習社或輔導中心只得30多家。相信雙親都輪班工作的學生不斷增加,父母無暇照顧子女學業成為補習社數量急增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全澳已有149間補習社(包含一間準備發牌的)。短短的五年間,補習社的數量飈升逾100之多。若以學生人數計算,學勤補習社已成為全澳補教界之冠。麥健才說,現時持有5個補習社和3個教育中心的牌照,分別在本澳各區設有5間分社。

為了補習社的效益更大,善用空間資源,在補習時段以外,設有十多項專題課程、考試或服務等,包括外國升學、留學,舉辦多項英語及珠心算公開試、奧數比賽等等,比較著名的課程有皇牌英語拼音、奧林匹克數學、日語、珠心算及記憶法等。現時補習社的學生人數約有400人,教育中心課程學生則有500600人。另外,還與學校合作,舉辦多項課程,約有400500名學生。

麥健才指出,經濟的波動對補習社的經營有著重大的影響,每當經濟差時,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科技股爆破、2008年金融海嘯,一些有學識的居民找不到工作時,也會從事低成本的補教行業,且各自調低價錢,造成惡性競爭。為應對困難,在1997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進行分校分級制、改革導師薪酬制度為比例制,並由4間減至2間,再次推出補習附送會話班等課程,不減價以維持收支平衡。他說:如餐廳在經濟唔好時也會推出特惠餐,即使唔減價,叫個楊州炒飯時,咪炒大碟囉!而去年的金融海嘯,致使本年頭的生意較差,但由於內地實行了不少救市措施,故影響亦較97年少。

新例規管利長遠

最近關於本澳補習社的新聞頻見,好壞參半,壞的是早前仔一無牌補習社發生學童走鬼事件,揭示當局對補習社的監管不力,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好的是今年五月,教青局對私立補習社發出了執照頒發和監察制度法規等諮詢文本,現時諮詢已經完成並等待出臺,讓補習社能清晰瞭解經營的條件,使冀補教業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麥健才說:以往補習社無須立牌及到教青局註冊。約在1996年,教青局開立新例管制補習社。本年5月,教青局推出新法例對進一步規管,包括導師資格、人數與活動空間比例、關門時間等。因此,現時補習社經營也面臨一定挑戰,如新法規定小學生導師也要求至少為大學程度。雖然規限越來越多,但整體而言,將有利糾正業內只為圖利而良莠不齊的情況,對整個行業發展影響是好的。最重要的是,法例訂立後,要貫徹執行,稽次數應有所增加。

他說,由於現時經濟不好,舖位租金亦有所下調,故計劃在明年暑假前開設仔分社,以應該區居民的需求,並繼續提升補習質素。若市場有需要的話,將繼續增設分社。倘若各種因素限制賭業發展,以現時補習社的數量來看,補教業幾近飽和,以往排隊輪候報讀補習社的情況已不復再。未來補習社或輔導中心的發展趨勢是搬上樓,因為經濟發展下去,地舖租金有很大壓力。

與麥健才的訪談中,記者體悟到其對補教業的那份熱忱。他不僅把經營補習社視為終生事業,更將補習社及教育中心的部分收益捐給澳門明愛等機構作慈善用途,也曾開設免費補習班,幫助清貧及有需要的人士補習,回饋社會。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