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退出的機制


目前大家都有這麼一種共識,那就是通過各國政府和央行提供的巨額財政信貸,金融刺激以及推出的對金融機構的支持性政策,才使得2008-2009年的這場經濟危機不至於淪為另一次的經濟大蕭條。原因是他們吸取了19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和1990年代日本那場幾近經濟蕭條的教訓。

正因如此,於是大家開始討論如今的復蘇會是什麼方式:V

(快速回升到正增長),U型(緩慢的復蘇)或是W型(雙底型)。而在2008年秋天和2009年春天之間,那時經濟危機剛剛發生,當時的人們都擔心會出現L型的經濟形勢,一場金融生死保衛戰在所難免。

目前各國政府面臨的關鍵問題是:應該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退出財政救助和貨幣放鬆的政策?顯然,目前包括美英,歐元區和日本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背負巨額財政赤字,國債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經濟形勢相當不穩定。

為了削減赤字,各國央行通過將利率裁減到接近零的水準(瑞典的利率甚至在零以下),再輔以發放超常的信貸來緩解市場的不足,以增加貨幣供應。拿美國來說,貨幣基數在一年內翻了一倍。

如果不加控制,一直這樣下去,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會導致財政危機,從而引發通貨膨脹。出現另一輪的資產和信貸泡沫,這就會非常危險。所以,目前對決策者來說,最為緊要的問題就是何時收緊過度的信貸,何時加稅和削減政府開支

(或是兩者的組合)——使得經濟政策正常化

目前,政府面臨的最大危險在於,一旦這麼做,就會遭到某種程度的指責,不過,不管他們做不做,都會受到批評。如果要削減赤字,他們就應該儘快加稅,削減開支,收縮信貸。

政府面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還沒有走出經濟低谷,現在就改變政策走向還有點過早——特別是在私人消費還沒有被拉到起來的情況下,如果冒然改變政策,就會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最好的例子就是1998-2000年的日本和1937-1939年的美國。

但是,如果各國政府不改變目前的巨額赤字,繼續持有,到某個時間點,債券市場就會崩盤。從而導致通脹猛增,政府長期國債收益上升,抵押貸款和私人市場的利率升高,最終就會出現通脹型的經濟衰退。

那麼如何走出這個政策怪圈呢?

首先,不同國家由於自身不同的赤字水準,不同的現有的債務負擔,支付能力,政策信用度,可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國家規模較小——例如一些歐洲國家——而有背負大量地財政赤字和國債,銀行規模過大,這類的國家應該儘早調整政策,以避免政府信用評級下調,出現國家層面的破產狀況。

第二,如果政府決定增稅和削減開始(特別是削減政府津貼),比方說在2011年,如果經濟反彈強勁,市場信心恢復,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在短期內採取寬鬆的金融政策,這樣將有益於經濟的復蘇。

第三,各國的財政官員必須制定一定的標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收緊信貸,何時,以什麼樣的速度來調整利率。即使現在不採取這樣的行動,也要制定出明確的時間表,提前告知市場和投資人。這對避免另一輪的資產和信貸泡沫來說非常重要。

退出機制是否恰當非常關鍵:稍有所閃失就會加大經濟形勢再一次探底。而且,由於政策的改變風險太大,美國政府官員一再推遲作出決定,以避免遭到政治層面上影響。

更為致命的是,目前政府可以運用通脹來抵消赤字和債務,這看起來相當的誘人。特別是對於那些很難加稅和削減預算的國家來說,通過印發鈔票,以通脹的方式則可以比較少地受到外界指責。

文:魯裏埃爾·魯比尼(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本文為Project Syndicate供稿)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