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工商界與特區共同成長(五) -- 物流業

文:戴詠如

澳門又是一個自由港,資金出入自由,且為獨立關稅區,奉行簡單低稅制政策。回歸後,政府積極配合物流業界,並大力扶持會展業的發展,而物流業是與會展業密不可分的行業。但是,澳門機場面對香港、深圳、廣州和珠海四地機場的競爭,又正逢金融海嘯及兩岸實現大三通,令本地物流業發展遭遇阻力。在這一情形下,物流業怎樣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及特點,走出困局?本刊分別專訪了兩位經營物流公司的人士,請他們暢述對行業發展的想法。 

44report01a李賢禮:政府支持利發展

  澳門回歸前後的澳葡政府和現時特區政府對於物流業的重視程度截然不同。回歸前,貨物經拱北關閘到澳門,手續非常繁複,過去未有廉政公署時,過海關時還需給咖啡錢。自從回歸後,中央與澳門關係就好似兩仔爺,報關程式簡化了,而且運作公正,使行內人士可以公平競爭。從事物流業達13年的新世界快遞貨運行總經理李賢禮,如此描述本地物流業回歸前後的變化。

 簡化報關促進增長

李賢禮在澳門土生土長,中學畢業後與朋友合作經營製衣廠,1996年因製衣業開始式微,又發現物流業的潛在商機,便結束製衣生意,轉戰物流業。 

他說,澳門物流業的生意,主要是澳門與內地、台灣等地的貨物往來。不少台商在內地設廠,把貨物運去加工,然後由內地運返台灣,而澳門就擔當著中轉站的角色。回歸前,物流業生意整體上相當不俗,空運貨量每年約10多萬噸。但那時的貨物報關手續非常繁複。舉例說,把一批3噸貨從內地運到澳門,再由澳門運往台灣,內有1,000多種不同貨物,需申請入口證和出口證,一張申報表只可填寫5項,即使可另加附表,附表最多也是填寫10項,而且每一項均要填寫貨物的專有編號。在1,000多種貨物的情況下,公司需要數個職員,花費數個小時填寫申報表,耗費了大量時間,貨物亦因此滯留在澳門。 

他指出,回歸後,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為便利業界,與業界達成共識,若貨物價低於5,000元,只需填寫一份簡單的報關表格,蓋上公司印章即可,較以往繁複的程式省下了大量時間和人手。加上內地的政策逐漸開放,每年的貨運量不斷上升,至2006年約有22萬噸空運貨量。

去年9月開始的美國金融海嘯導致金球經濟下滑,影響範圍涉及各行各業。今年2月,澳門的航空貨運量較去年急跌六成。

行業優勢有利競爭

李賢禮說,澳門始終是一個自身產品極少的地方,生意全靠其他地區的貨物往來,自從金融海嘯之後,歐美及其他地區的貨量需求減少了,故業界生意亦相對減少;另外,以往飛機不能從台灣直飛內地,所以貨物需經澳門或香港中轉,自去年開放直航後,從台灣可直飛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南京等地,今年年初貨機也開通,對行業打擊很大,以往每天台灣與內地從澳門中轉的貨物各有100多噸,現時只有30噸左右。

據透露,物流業近期直插谷底,已有約兩成企業因貨運量暴跌被迫結業。

不過,展望物流業未來,李賢禮並未灰心洩氣。他指出,澳門的機場停機費平,人工平,地面處理費平,貨機可隨時升降,申請貨機降落時間也較香港短,有一定的行業優勢。他期望政府能暫時補貼業界機場地面處理費,減低營運成本,增加競爭力,更好地與鄰近地區角力。他說:如若一個地方經濟繁榮,物流業一定也相對興旺,希望內地盡快鬆自由行,帶動基建及酒店加快落成。

他還說,澳門暫時未有物流倉,政府曾於2006年在澳門蛋旁覓地建倉,但最終胎死腹中。現時業界需自找地方如工廠大廈放置貨物,對貨物往來十分不便,還希望政府最終可為業界設立物流倉庫,讓業界有所裝備,迎接不斷前來的機遇與挑戰。

44report01b施家倫:政策、專才增競爭力

創業的路途荊棘滿佈,困難重重,這幾乎是每個商人必須面對的事實。經營了11年物流公司的澳門航空快遞貨運協會會長施家倫對此深有體會。他直言,澳門除機場規模小、航班少、航點少以及地面處理費較深圳貴等多個因素,使本地物流業競爭力偏低,大三通也令業界雪上加霜,故現時行業猶如溜滑梯,直插谷底。他認為,專才的培訓和政府的扶持,是行業的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施家倫從小就和年紀相若的兩位兄長,在課餘期間幫忙家人打點進出口貿易及超市生意,以及他後來任職貿易行的經驗,都使他對營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8年,他有見香港國際機場管理運作混亂,隨著澳門國際機場落成及實行航空包機的營運模式,不少台商漸漸認識澳門並把貨物轉經澳門運往內地,便和兄長開始進入物流業。 

先天不足又雪上加霜

回歸前,澳門機場沒有貨機,貨物都是用客機運載的,而且貨物過海關時手續繁複;回歸後,由於特區政府積極與業界溝通,貨物過關手續化繁為簡,貨運量亦有所增加,並有了貨機的出現,出入口貨量每年達25萬噸以上。施家倫對回歸前後物流業的變化做了這樣的概括。

但施家倫指出:澳門的物流業難以突破。他分析道,由於深圳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萬元資金支持物流產業,當地的地面處理費為每公斤3角,但澳門的地面處理費則為每公斤1.1元左右,不少航班於澳門機場降落後,直接轉飛深圳,費用較經澳門陸路往內地便宜。另外,台商的廠房多集中在東莞一帶,故貨物由深圳運往東莞也較由澳門運往省時。在深圳既省時又省錢的情況下,澳門的業界因此而被冷落了。加上大三通,令本身先天不足的澳門物流業再一步走進穀底。

加強培訓開闢新局面

施家倫說,會展業隨著博彩業的開放應運而生,而物流業與會展業息息相關。然而,業界現時難以在會展業發展中分一杯羹,眼見生意流向外來的物流公司亦無能為力,可見業界自身存在問題。

他認為,本地物流業的前身為運輸業,前線人員多為較年歲較長的搬運工人,普遍知識水準較低,加上大量人力資源流向博彩業,故而期望政府能多設立相關課程,讓業界人士能增,完善自身,並培訓更多相關的專才進入管理層,為業界引入新血及新思維,開闢行業新局面。

從事物流業多年的施家倫不僅關注行業的發展,期望政府能為業界謀求發展空間,多與外地舉辦交流活動,藉此尋覓商機;回歸後,還不知不覺地對國家多了一份認同感,對特區政府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感。他希望,在政府的扶持、人員質素的提升下,行業未來能提昇自身的競爭力,繼續為4050多歲的行業前線人員提供就業的空間。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