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未來三年定成敗
14MIF101
澳門會展業的起步,較香港遲了三十年。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由“工展會”引發會展業的崛起,而上世紀80年代初,由澳門廠商會主辦的澳門工業展覽會才起步。姍姍來遲後,近年伴隨著政府和私人機構投入大型基建,希冀追上香港及其它珠三角地區。會展業的龜兔賽跑,現正開始!


曾凱菲 /文、圖

經過近年的耕耘,本地政府、會展業界以至鄰近地區的會展業界,對澳門的會展業眼前一亮,肯定澳門會展業具備了發展的條件。據澳門會展業協會統計,現時澳門每年約舉辦三百個會議展覽項目,可惜當中超過80%是單項本地活動或地區性企業會議。該會發佈的《澳門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未來三年澳門的會展業將脫離嬰兒期,正式踏入初級發展/市場培植期(2008~2010年);估計2008年,會展經濟效益總計達6.84億澳門元。

有優勢也有不足
這份專業報告,是在第十一屆澳門國際貿易展覽會(MIF)期間由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主辦、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和亞太會展研究中心承辦的澳門會展業發展策略研討會亮相,對澳門的會展業作了全面的分析。

報告認同,澳門的會展業具備了發展的優越條件,可算是先天充足。在定位上,報告建議澳門可建基於旅遊業的優勢,發展國際、商務、獎勵會議;但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澳門會展業的諸多不足,最大的缺陷便是買家/賣家少。一個成功的會議或展覧,參加者數目的多寡是成功的要決。亞太會展研究中心主任陳金鈸明確指出,澳門的會議展覧業正是受到這個局限。

今年為期四天的第十一屆澳門國際貿易展覽會,共有6萬多人次進場,當中專業觀衆有4千多人。MIF是以推動澳門貿易平台角色為主的一年一度的會展盛事,雖然今年的專業參觀人數已較上屆上升五成,但專業觀眾與整體入場人數比例位屬偏低。貿促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張祖榮強調,因展覽會主要作平台作用,成效不應與金額掛鈎,應較重視專業觀衆進場人數。這表明專業進場人數(買家)對展覽會的成功有一定影響,政府也開始注視到這一點。

有會展業人士指出,形成以單項本地活動佔大比例的狀況,原因在於買家/賣家少,在迎接會展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政府要多下一點苦功,換取三年後開始的豐收季節。

需政府給予扶持14MIF102
以香港為例,一半的參展商與買家源自本土。報告認為,由於澳門城市規模限制,不具備過半數本土參展商或買家的條件。曾經有澳門的參展商反映,MIF的成效未如理想,全因進場的買家少,多為本地居民假日消閒或購物為主,未能收到參展的成效。陳金鈸表示,可以借助特區政府的力量解決買家/賣家少問題。他建議特區政府可向外地的買家提供往返和住宿服務,讓他們形成參與的習慣,往後自費到澳參展,以此擴大買家/賣家的人數。

會展業的近年發展,令人樂見其成。去年舉行的第四屆東亞運動會,使澳門舉辦大型會展項目的能力不容置疑,前面展現康莊大道。

報告提出澳門會展業發展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2008年~2010年)是初級發展期或市場培植;第二階段(2011年~2015年)是快速成長期;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是成熟期。在培植期過後,第二階段仍維持20%增長,即使2015年步入成熟期,仍可維持8%~10%的增長。

當明年威尼斯人會展中心及配套設施投入服務後,澳門發展會展業的硬件完全成熟。雖然澳門會展業起步較遲,業界相信獲得政府的扶持,以增長速度看,澳門可將培植期縮短至三年,較香港和內地需十至二十多年的培植期短得多。

現有的會展場館將由4萬平方米,擴展至明年12萬平方米,為大、中、小型的會議展覽提供所需的場地。要享有未來的經濟效益,陳金鈸提醒業者,未來三年將是澳門的會展業成功的關鍵。他說﹕“一場展覽成功與否,不只在於該次的反應,還顧及到與會者和參展商下次會否再來參與。”故此,他給予剛起步的澳門一個良性忠告﹕“把好未來三年的關口,不要做壤形象!”

應引入外來競爭
一個嬰兒由出生到上幼稚園,一般需要三年的日子。澳門的會展業早前的發展,就如母體中的胎兒,極需要特區政府供給營養和保護。去年會展業的能力獲肯定,代表這名幼嬰正式誕生。陳金鈸認為,今後三年,特區政府應繼續對她多作照顧。在政策上,他建議特區政府可爭取申辦國際大型會議,由本地業界承包,作為支援的其中一種方式;也可以透過特區政府各部門駐外地辦事處為澳門進行推廣,提升澳門的形象,吸納買家/賣家,雙管齊下。

2008年後,澳門的會展業將正式“斷奶”,進入初級發展/市場培植期,政府的支持可酌量減少,讓會展業自我學習。在強化功能上,報告還期望能在配套工程、宣傳推廣、人力資源、引進與培訓等方面出台積極的政策,配合產業的啟動,將澳門發展成為亞洲會展中心之一。

那邊廂博彩業正因外資博彩公司正式插旗,向本土經營者澳博宣戰,佈滿競爭的陰霾;這邊廂會展業者則提出,讓會展業引入競爭者,推動本土會展業者發展。

澳門會展業的起步,較香港遲了三十年。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由“工展會”引發會展業的崛起,而上世紀80年代初,由澳門廠商會主辦的澳門工業展覽會才起步。姍姍來遲後,近年伴隨著政府和私人機構投入大型基建,希冀追上香港及其它珠三角地區。會展業的龜兔賽跑,現正開始!

會展業引入競爭,帶來的將是良性還是惡性的結果?陳金鈸給予《商訊》一個預言。他相信引入外來競爭者,有助於帶來新的經營理念和國際參展者,協助澳門培訓人才和發揮優勢,扶助本地企業成長。“猛虎不及地頭蟲”,本地經營者無需擔心會被外來經營者搶地盤,要把握時機學習,積極參與競爭,全面提升會展業的水準。

人力資源成關鍵

報告預計,到2008年,展覽場地將增至25萬平方米,外來與會者人數達10萬人;一年後,將提升至32.5萬平方米,13萬名外來與會者;2010年,擴展至42.25萬平方米,將有16.9萬名外來與會者。扣除現有的定期性會展項目和單項本地活動,料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將分別有138項、180項和238項新增會展項目在澳門舉辦。

硬件以倍數增加,軟件卻是另一接踵而至的問題。會展業所需的人力資源比例為1﹕1.1-1.2,即1千平方米面積的展館動輒需要1,100-1,200名工作人員,而現在澳門會展全職者不過100多人,估計到2010年將創造2,500個會展全職職位,以應對未來場地和新會展項目的增加。會展業者擔心﹕人力資源不能追上發展速度。

會展業專業人材缺乏,當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問題。業者促請特區政府再次放寬該行業的專業人材外勞申請,也建議輸入短期或臨時性的人員。如今人力資源緊張,如何平衡業者所需和本地市民的工作權利、條件,還有待政府取捨。

會展業,是近年除博彩旅遊和周邊行業外發展最快的行業。業者認為,要令澳門產業多元化,政府必須下很大的功夫,而會展業又會帶動與其直接收益成正比的酒店、餐飲、零售業、印刷業、禮品業的間接收益。他們都相信,只要政府能夠在配套設施上配合,讓澳門發展成亞太區內集會展、商務、旅遊、娛樂和休閒於一體的“亞太休閒會展之都”,前景是可以樂觀的。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