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商與特區共同成長(二) - 會展業

 

編者按︱澳門自19991220日回歸祖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至今已9周年了。澳門社會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蹟,過程的探索和積澱,為澳門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澳門的未來路向更加明確,可資借鑑的經驗更加豐富,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形成了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

 

經濟是社會的核心,行業的發展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組成,是直接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澳門小城內不少青年工商界人士在從事自己的經濟活動中,克服了困難和挫折,積累了經驗,與特區共同成長。他們的創業心得、經營方略,可帶給我們一些真諦和借鑑。為此,透過澳門《商訊月刊》,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和澳門中華青年工商聯會合作,在每期訪問兩位青年工商界人士,探討行業路向,以配合澳門經濟結構的適度多元發展。至回歸10周年時,我們將各篇訪問結集成冊,以此作為向特區成立10周年的獻禮。

 


----------------------------------


澳門銳意向多元化經濟發展,會展業是首個經澳門特區政府選擇,要促成為澳門經濟支柱之一。當2007年威尼斯人會展中心落成,會展場館面積增加至25萬平方米。去年上半年有300個商業會展在澳門舉行,下半年展覽數目大增,大小會展超越600個。在美好的預期中,去年初業界一份研究評估指出,2008年會展業收入會有3.68億澳門元,2009年有4.78億澳門元,2010年有6.22億澳門元。預計經過3年快速培植期後,澳門會展業第二階段將有20%的高速增長。

然而,熾熱的經濟也許隱藏著發展的缺陷,當去年第四季全球金融危機浮現,並對澳門經濟帶來衝擊,市場和人心都冷靜下來後,本澳的會展業點算籃子裏的果實時,發覺籃子仍編織得不密,雖然很多的果實流入過籃子,卻又由籃底溜掉了。澳門會展業很年輕,本刊由兩位年輕但行業閱歷豐富的業者協助,嘗試瞭解會展業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盧德忠: 會展業的知識亦同步增加41report02b

 

2000年由外地回澳加入廣告和會展業發展,由對會展一無所知到今日能獨當一面,派意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創作總監盧德忠不單見證會展業近年的迅速成長和專業化,我自己對會展業的知識亦同步增加。

 


三個方面改變

 

回歸前後澳門會展業最大的改變,盧德忠指出可分為三個方面:硬件、軟件和商業環境。

 

硬件上,回歸前基本沒有任何會展場地,只有一個澳門置地中心(當時仍未改建成酒店)的大廳,之後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落成,才是首個真正的會展場地,此後漁人碼頭落成,到2007年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和會展中心的用,為澳門會展業提供了國際級的場地和各類國際水準的配套和娛樂設施。

 

軟件上,會展業經過幾年的發展,本地的人才開始累積,願意留在業內發展。過去大家看不到會展業是一個行業,只是時有時無的活動,只可以兼職,不是可以長遠發展的工作。現在機會多了,年輕人願意加入這行業,並覺得是可以長遠發展的工作。

 

盧德忠本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念設計的他,本來在香港工作,在胞姐的召喚下才回到澳門開始會展方面的工作,「當初連搭台時樓梯要至少10吋高也不知道,展板的高度要與人們的視綫水準配合,這些最基本的常識亦不知道。」

 

商業活動方面,2003年本澳一年的會展和有規模的慶祝活動的總數只有220個左右,但到2007年一年已躍升到12,000多個,機遇已多了許多,就要看看能不能把握。

 

盧德忠說:“現時澳門的會展服務公司是以POC規式工作的,類似於內地工廠接單生產的方式,主要就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展覽,而是以提供服務為主。

 


尚在學習階段

 

盧德忠認為,澳門的會展公司和會展業仍處在一個起步和學習階段,在提供的服務上仍需提高水準,並不急於創立自己的品牌展覽,因為要辦自己的品牌展覽,需要的不單是硬件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還涉及澳門會展業界最缺乏的參展商網絡和買家網絡。

 

他說:“澳門經濟規模單一和細小,與世界級的生產商接觸的機會不多,所以要建立這方面的網絡需要異常的努力。

 

盧德忠還認為,現階段澳門需要調整一下,因為會展場地和人材都漸漸充裕,加上威尼斯人公司的號召力,在本澳舉行的會展和會議活動有明顯增加,但城市的公共建設跟不上步伐,交通擠塞嚴重了,輕鐵未有動工,對外的碼頭和飛機航線仍然不足,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善。

 

盧德忠2008年接了一項全新的活動,負責搭建1220日回歸慶祝音樂會的舞臺和提供設備支援。沒有嘗試就沒有成功,這類大型表演的場地製作一直由香港或內地的公司承建,今次他聘請香港的專業人員到澳門指導本地員工,令他們有機會學到新的知識,提升水準。如果交由一家外地公司去製作,本澳人員就失去學習的機會。所以,辛苦些,也由本地人員去做,只請香港人員為指導和最後監督。

 

 


岑惠妮: 是很具挑戰性的行業

 

如果要數在澳門辦會展的元老級人物,沒有人會質疑澳門廣告天地董事岑惠妮和她所屬的公司的資格,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至今舉辦了十三屆,她從第二屆開始就是主要搭建服務商之一,開始幾屆是在綜藝館舉行,那時場地簡陋,有一年下大雨,雨水幾乎是淋在在參展商的展品上。可想而知,回歸前本澳會展場地的狀況。

 


人材可能流失

 

現在硬件上已有了飛躍般的改善,人員的水準亦提升了許多。以前大部份人員都是生手,工作進度慢,但會展活動時間性要求高,一個場地交到搭建方手中,通常就只有兩天時間搭建場地和各式展位,而且絕對沒有通融的時間。初初幾屆試過連續36個小時沒有睡,因為要緊進度。當然,現在就從容很多,因為前線人員水準已提升,時間控制令她放心。

 

為了推動會展業發展,岑惠妮與拍擋在會展人才培訓上也做了不少貢獻。他們在2001年成立澳門展貿協會,並通過協會與勞工局合辦了至今9期的會展展臺搭建入門課程,共培訓了379名學員;另外與中國貿促會合作在澳門開辦國際認可的“CEM註冊會展經理課程,岑惠妮本人亦是澳門首位取得CEM註冊會展經理證書的業者。到目前為止,本澳共有121人接受了有關的課程培訓;去年更與另一國際會展機構在澳門合辦“UFIEMD高級會展管理國際認證課程,共收了30名學員。

 

因為2003年政府施政報告已確定了澳門要發展會業,又有威尼斯人公司的加入,業內都看好本澳會展方面的發展,而人材的短缺是必會出現的情況,所以就先做了些推動的工作。她說。

 

不過,很多行家原本預計隨著為數眾多的會展活動在澳門舉行,工作機會會增加,但現實情況是外地的組展商一般以香港展覽為主,澳門只是其中一站,他們多會選擇香港的會展服務公司提供服務,包括澳門的搭建等工作,結果是很多加入會展業的人員工作量仍舊是不穩定,加上建築業過熱,前線人員很多時寧願轉到建築業開工。岑惠妮指出,長此下去,那批當初已接受過會展工作培訓、亦有一定經驗的前線人員將會流失,白白浪費了當初用心推動的培訓工作成果。

 


需要政府扶持

 

2008年下半的經濟放緩,正好給業界一個思考的時間。岑惠妮認為,澳門會展業要能持續得到發展,業界和政府需要更緊密的合作,共同努力。

 

業界方面,岑惠妮透露業界最近聚首討論後續發展,認為有需要主動組織一些較細規模的本土品牌展覽活動,約百個展位左右,讓從業人員有多些機會實踐工作,不致因為長期沒有工作,流失會展方面的人才,亦希望旅遊活動與會展結合,讓外地旅客可以參觀展覽活動,豐富旅遊的內容。

 

至於政府方面,她認為政府既然有決心要促進會展業成為本澳產業多元化的一環,有需要作出政策的傾斜,如規定到澳門舉辦展覽的組展商至少有一定比例的工作由澳門會展服務公司負責,只有那樣才能令本地的會展人員有機會累積經驗,有機會學到新的技術,有條件留在會展業內發展。

 

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南韓政府規定南韓的電影院每年至少有三至四成時間要放映本地電影,確保了本土電影的生存空間。她說:“澳門和香港的會展業水準至小相差30年,要澳門的會展服務公司與香港的同業面對面競爭幾乎必敗無疑,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澳門的本地會展行業可能就無法茁壯成長。

 

回顧澳門會展業的發展路程,岑惠妮總的認為進步很大,過去社會對會展是甚麼都不清楚,以為只是舉辦一場慶祝活動。現在業界成立了兩個協會,積極主辦活動,尋找商機,提升專業服務水準,在在都是有目共睹的變化。現時正好是思考下一步如何走的時機,希望通過政府和業界的努力,將澳門會展業帶上一個新台階。  

 

會展業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行業,每日都可能有新的難題需要去迅速解決。我很喜歡接受挑戰,所以覺得會展業很好玩。岑惠妮說,隨手端起精緻的茶杯,呷了一小口淡淡的綠茶,好象會展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風浪不過是手中茶杯裏的風波。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