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港來澳的金怡因何困擾

 

文:37business01

 

對於金怡國際展運公司(LES Logistics Ltd.)來說,開拓澳門市場面臨的情況,與當初進入澳門之初衷相比,實在是始料未及。這是在香港成立的一家頗具規模的專業展品貨運物流公司,其物流網路覆蓋較廣,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及澳門設立分公司。

 


開局兩年業績尚可

 

2006年在澳門設立分公司,算是首家外地來澳的專業展運公司。總經理徐東銓回顧設立分公司的緣由表示,除了著眼在澳門鋪點以健全網路佈局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看好澳門展覽物流業的發展前景。

 

在接受《商訊》記者採訪時,徐東銓指出,2001年就留意到澳門特首的施政報告宣佈開放博彩經營權,後來看到特區政府還大力推動會展業的發展,顯露出一定的發展勢頭,而一向與該公司有合作關係的一家香港會展公司於2002年率先進入澳門市場,舉辦國際性展覽會,如國際遊戲與娛樂展、燈光音響與保安系統展及酒店用品展等,金怡公司亦決定以此契機進入澳門開拓國際展運業務。

 


他說,儘管其時澳門會展業的軟硬件環境尚未成熟,缺乏較大的會展場地,但幾年下來,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的大型會展中心建成,面積達75,000平方米,超過了香港展覽會議中心和亞洲國際博覽館,其中存在的商機不言而。金怡於是在澳門設立分公司,希望捕捉此地會展業起飛帶來的物流商機,專營國際展運業務。

 

分公司運營兩年來,業務經過市場試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其中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徐東銓介紹道,金怡本身已有與世界各地專業展覽服務公司和展覽運輸代理的密切合作關係,也有大型展會物流業務經驗,因此成為澳門威尼斯人會展中心認可的展覽運輸公司,並加入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積極開始開拓澳門市場。

 

金怡首先與當地一家物流企業展開合作,利用對方地緣和人脈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圍繞澳門會展活動進行項目開拓。通過與主辦單位的緊密合作,承接了國際遊戲和娛樂展、酒店用品展等展運業務,初步熟悉了市場運作,運作業績差強人意。但徐東銓認為,距離期望和目標相比,仍有一段距離。同時,隨著業務的深入,金怡也產生越來越多的困擾。

 


分析症狀問題凸現

 

兩年來,徐東銓在經營中明顯地發現,澳門會展業的先天不足比原先估計的嚴重。首先,與附近的香港、廣州比較,澳門的基礎非常薄弱,人才十分緊缺,會展組織主體也欠缺經驗。由於本地經濟產業規模和門類局限性大,會展業的選擇餘地亦很有限。他表示,做會展物流這一行,一場半場蝕,無所謂,只要後面有得做就又能做得過來,即使抱著網路佈局的想法來做,也是可以投入的。但作為專業的會展國際物流公司,金怡開始不得不面對項目太少的尬。與香港鋪天蓋地的會展活動相比,這裡的會展始終顯得冷清。更始料不及的是,隨著威尼斯人度假村的開張,香港展覽行業企業如主辦單位、搭建公司及貨運公司在兩年內紛紛搶灘澳門,或是成立辦事處,或是設立分公司,一時間導致市場競爭激烈。

 


其次,展會物流是依靠展會成功的運作而實現貨物流轉,但近來國內買家來澳門越來越難,而本地舉辦的禮品展、遊戲機展、電子設備展等,市場目標大部分在內地。尤其從內地政府收緊赴澳自由行及商務簽注以來,國內參展商辦手續很麻煩,成團隊參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徐東銓講到這一點,惟有連連歎氣。

 


再次,博彩業開放後尤其是今年以來,勞力短缺的矛盾十分尖銳,對運輸業界衝擊很大,在本地找不到年輕而願從事體力工作的勞力,尤其是展會搬運工和搭建工。雖然很難到熟手,但工資起步標準卻比香港還高,又很難讓工人加班,而外勞的申請手續很繁瑣。徐東銓說:澳門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尤其針對會展業界有詳盡規定,使得申請外勞困難重重。而且,由於外勞申請手續繁,時間跨度長,必須提前數月,但此時主辦單位尚在申辦會展,並未定局,還未知會展規模、物流業務有多大,試問該請多少外勞、多少本地工人為宜?在香港,徐東銓從未碰到過這樣的困擾,凡有項目到手,大都以專案方式聘請散工,只要向有關合作夥伴知會一聲,人員馬上按要求到場,物流公司完全不必為雇人操心。在澳門,雖然金怡能憑藉多年積累的與各地海關協調優勢,從世界各地將物資按合約準時、順利地發到澳門碼頭或機場,卻常因人力搬運或貨車短缺而不能到達展位。

 


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規定:外地公司派技術人員來澳門作技術支援,倘具專業性質是允許的,但必須在入境後計起6個月內連續或間斷不超過45小時,在展覽進出館期間,勞工局會同治安警定期定點打黑。在6個月的跨度內,45小時該如何分配?徐東銓認為,這對圍繞會展項目的運作來說,實在很難!

 


另外,澳門的公共交通配套不足,近年來越發顯得突出,威尼斯人會展中心缺乏計程車、巴士等運輸工具。金怡公司員工在會展中心打理完當日的業務後,在路邊常常攔不到的士,也沒有巴士可乘搭,如同陷入沙漠一樣無助。結果,使得金怡與本地公司貨運的合作焦點也變成鮮明集中:靠本地公司設法找人、找車。

 


對比香港會展業的發展情況,徐東銓指出:其實,香港80年代初也處於會展業的初級階段,什麼也不識。澳門呈現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香港也碰到過,但一路摸索改進,加上靠新加坡帶動,一路做起來,才有今天繁榮發達的會展業。

 


期待政策改善環境

 

徐東銓給予肯定的是,針對會展業,澳門政府近年來出台了不少措施和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外來企業進入這一領域。但結合自身在澳門的發展經歷,他認為政府應採行更加靈活務實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例如,鼓勵和支持本地公司與外地公司合作,制訂會展業輸入勞力政策,包括長期引入會展專才和短期服務的勞工,尤其在本地勞力未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更應給予足的重視。

 


他還提出,成功的會展是由展覽、展商和觀眾(買家)三個環節互動而成。新加坡政府舉辦展會邀請東南亞買家,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澳門政府亦可以借鑒。另外,在展覽邀請方面,單靠市場引客有時是不現實的,是否可以考慮官方出面邀請?同時,政府還應開闢多種渠道,宣傳澳門會展活動,並通過相關部門在世界各地的辦展機構設立會展視窗,邀請國際買家。

 


回顧在澳門的發展,徐東銓表示還抱有信心並觀望,但暫時不會再投入更多資源。長遠來看,他會等待行業成熟的時機以及港珠澳大橋建成這個機遇,再考慮較大的投入。目前,公司正跟進年尾的亞洲獎勵休閒旅遊展、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等項目。他說:只要有展覽會就有機會,機會大小而已,決不會放棄澳門市場。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