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如何合作?

文:康平
37analysis

 

今年以來,隨著內地通脹高企,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影響匯率以及《勞動合同法》頒佈,不少中小企業陷入了經營困難。這一狀況,在珠三角地區港澳台商投資和當地民營的製造業特別嚴重,已有數以千計的工廠執笠


形成一股倒閉潮,引發大批工人的失業及其它相關問題。要避免這一局面繼續擴散和惡化,中小企業尤其是珠澳經濟圈內的中小企業要利用區域經濟的平台,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爭取從這一波或以後類似的危機中突圍而出。廣東佛山科技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陸明祥在接受《商訊》訪問時如此說。

 


實力相對較弱

 

陸明祥認為,與廣佛經濟圈深港經濟圈相比,珠澳經濟圈實力較弱,中小企業合作交流也不活躍;推動性產業的缺失,更嚴重地影響了珠澳經濟圈增長級的形成,進而影響了珠澳經濟圈西、廣西、雲南、貴州的輻射帶動作用。他指出,珠澳之間經貿合作的重點是產業,產業合作的重點是企業,而企業合作的重點則是中小企業。因而,對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政策。

 

他分析說,基於珠、澳兩地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重視中小企業的合作十分自然。在澳門製造業中,超過500人的大企業,1991年僅4家,到2004年也僅25家,而中小企業則有千家以上。澳門服務業發達,不過,在目前澳門多達1萬多家的服務性企業中,雇員超過500人的大企業只有80多家。在珠海,據2005年統計,大企業13家,中型企業144家,小型企業835家,也是中小企業居多。所以,兩地的合作重點自然應放在中小企業上。

 

陸明祥認為,當前,廣東省正採取多項措施,推動澳中小企業借助CEPA商機加強合作,而澳門也正試圖改變單一產業結構,打造澳門品牌。內地在高速增長中持續膨脹的龐大市場,是孕育澳門品牌的肥沃土壤。200612月,珠澳跨境工業園區正式投入運作,這使得兩地中小企業合作有了實際的平台。所以,推動珠澳中小企業合作,對於共同打造珠海產澳門產的品牌,意義重大。

 

在這位研究經年的學者看來,加速推進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合作,已具有一定基礎和條件。他認為,澳門中小企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澳門特點明顯

 

一是產業優勢:服務業成為經貿合作新方向。目前澳門中小企業的產業優勢,主要在於服務業,也就是批發零售業、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酒店及飲食業、公共行政及社會服務和個人服務業、建築及公共工程、運輸倉儲及通訊業、金融業等,是澳門增加在內地投資與合作的主要領域。

 


二是國際化優勢:海內外中小企業的經貿合作平台。澳門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彙聚的橋頭堡,已經擁有400多年歷史,國際化程度高,十分熟悉和瞭解國際慣例,目前是30多個國際組織的正式成員,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與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的歷史淵源,以及與東南亞國家的悠久聯繫和往來,再加上與台灣的特殊關係,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溝通橋樑作用。澳門中小企業的國際商業網絡和其他國際化資源及人才,對於國內迫切需要走出去的中小企業是可借重的資源和力量。

 


三是全球化優勢:澳門中小企業是自由市場經濟中的柔性經營者。澳門經濟是一個已經完全融入全球經濟的微型自由市場經濟體和實行零關稅的自由港,市場制度完善,企業經營靈活,善於在全球競爭中爭取機會和發展自己。在澳門的中小企業已經習慣世界市場的潮汐變化,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變化和技術更新反應靈敏,並且能做到及時調整,跟進變化,具備把握全球商機的能力。

 


四是營商環境優勢:澳門中小企業的優勢源泉。澳門在一國兩制下,實行自由開放的經濟制度和自由港政策。除汽車、煙草和含酒精飲料外,對其他商品一律不徵收關稅,實行的是零關稅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貿易自由。澳門實行低稅制,沒有外匯管制,而且營商成本低於香港。澳門是法治社會,確保契約自由,誠信經營有根本保障,中小企業運作規範,屬於成熟市場經濟體制。

 


五是CEPA優勢:助推澳門中小企業加速開拓內地市場和捕捉內地商機。在CEPA及其補充協議下,不僅澳產商品和貨物可以零關稅進入內地,而且澳門服務業進入內地的行業範圍不斷被拓寬,進入內地市場的准入條件更是大大降低,十分有利於澳門中小企業進入內地。

 


珠海優勢不少

 

陸明祥也指出,珠海中小企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政策環境日趨優化和政府促進措施也日趨增多,使之具有相當的優勢條件。

 


一是區位優勢:珠海是澳門推進與內地合作的第一站。澳門傾力打造三大平台,倡議建立跨境工業區,設想開發橫琴島,希望創設大珠江三角洲旅遊區,大力推動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設想的高科技工業發展等,其主要著眼點首先是珠海。

 


二是民營企業優勢:民營經濟壯大使合作有了可能。珠海民營企業發展規模逐步壯大,至2006年末,共有私營企業23,140戶、個體工商戶53,016戶;私營企業總註冊資本312億元,個體工商戶總註冊資本8.7億元;民營經濟指標全面提升,民營經濟完成增加165億元,增加佔全市GDP比重為21%;民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110億元,佔全市的5.5%;民營商貿流通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億元,佔全市的78%;民營經濟稅收總額達61億元,佔全市的47%;民營企業就業人數約23萬人左右,佔全市就業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三是服務型政府的優勢:積極作為的政府給予珠海中小企業很大的提升空間。從省、市到各區政府,都在想方設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優惠、最優越的政策環境。專項資金扶持、銀行貸款支援、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黨政領導與重點中小企業的聯繫制度以及其他不斷推陳出新的中小企業幫扶措施,都表明政府的積極作為和貼心服務創造了具有內地特色的優勢。

 


四是資源優勢:珠海中小企業的優勢源泉。與微小的澳門經濟體相比,珠海的資源優勢很明顯。澳門雖具有整合全球資源的制度優勢,在貨物、勞務的生產和提供上,也有著領先一步的優勢,但終究受限於其過少的土地和人口。目前,澳門土地面積28.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約53萬人,而珠海土地面積1,6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57萬人。與澳門相比,珠海人地緊張的矛盾小,資源優勢相對突出,發展空間仍很廣闊。

 


五是腹地優勢:祖國內地是珠海中小企業的直接腹地。珠海可將整個內地視為直接的經濟腹地,只是這種腹地效應由於珠海經濟化程度低,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強,暫時沒有體現出來。CEPA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澳門與內地經貿往來的障礙,但仍然遠不及珠海與祖國內地經貿往來的暢通無阻。珠海對外可以借助港澳進入國外市場,對內可以開拓經濟腹地,擴大經濟影響力。

 


四大合作方略

 


基於上述條件比較,陸明祥認為,地理相鄰、文化相似、產業互補和語言相通的珠澳兩地,加強中小企業合作,不僅可以增強兩地的經濟發展動力,而且能共同提升珠澳經濟圈的區域競爭力。


他提出,珠澳經濟圈的中小企業應該著力在四個方面加速推進。

 

首先是選准合作產業:選擇促進增長級形成的推動性產業。珠澳經濟圈目前最關鍵的合作任務,是加快增長級形成。與深港經濟圈比較,珠澳經濟圈的實力偏弱。傳統製造業中的紡織成衣業、珠寶首飾業,先進製造業中的軟件業、精密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中的旅遊業、倉儲物流業、會展業和專業服務業,應成為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產業合作重點,推動其加速成長,提高其集群化水準,向國際化、全球化發展。

 

其次是共建支撐系統:建立協作互動的中小企業發展平台和服務體系。澳門、珠海兩地中小企業發展平台和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之中,但兩地缺少共建的意識和行動,無法因應合作的更高層次需求。中小企業支撐系統的共建,需要長遠眼光。只有圍繞選定的重點產業,建立兩地共用的中小企業支撐系統和服務體系,通過中小企業協作互動的緊密聯繫,珠澳經濟圈才有望在某些特定產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全球性企業。

 


再次是明確政策導向:研究制定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合作的扶持政策和促進辦法。隨著CEPA簽定、十一五規劃建設展開,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合作迎來了空前的歷史機遇,需要兩地政府全面把握和正確引導。例如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在兩地的相互投資和貿易,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的技術合作和產品開發,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合作,珠澳經濟圈知識產權的保護等,都需要通行於兩地的政策和安排。

 


第四,密植合作網路:以溝通資訊為中心,創造性地推動兩地中小企業合作。目前,珠澳經濟圈中小企業合作網路遠沒有形成。結網互動,面對面交流,創造中小企業合作氛圍,對珠澳兩地的中小企業尋求合作創業機會至關重要。以溝通兩地中小企業的資訊為中心,創造性地開展中小企業的合作工作十分必要。如設立政府間的聯繫機構,舉辦兩地中小企業的合作研討會、座談會,創辦為珠澳中小企業服務的報刊和網站,組建以兩地學者、專家為主的中小企業研究團體等,都不失為好的舉措。

 


陸明祥總結說:“發展創新型區域經濟,是擺在珠海經濟特區也是澳門特別行政區面前的歷史任務。創新型區域經濟依靠的是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中小企業。他認為,珠海已形成一批民營科技企業,創建了一批研發機構,還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人士和科技精英,擁有名聞全國的珠海大學城,而澳門與國際的接軌更密切,在國際化經營、全球化運作和科學化管理方面更可得風氣之先。珠澳兩地的優勢,如果能通過中小企業加強合作得以互補,將可能產生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並通過它們的示範和帶動,創新型區域經濟便有可能早日成為現實。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