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ão Paulo Meneses   
2016/09/08, Thursday

 

多元文化論淆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否“過於偏重於西方與天主教建築

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的學者梁錦文(Leong Kam Man)與勞日添(Lo Iat Tim) 2006年發表了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狀況為主題的論文,並引起了爭議

論文未有超出學術研究的界限,且與事實息息相關,刊登於官方雜誌《行政》第七十三期。

文章的標題沒有透露太多訊息——申遺成功後的澳門文化政策反思》——'[葡萄牙語版本:Algumas reflexões sobre a política cultural, após a bem sucedida inscrição de o Centro Histórico de Macau na lista do Património Mundial da Unesco] - 但內容頗具煽動性。

那麼梁錦文與勞日添究竟有什麼意見呢?

“25座由歷史建築物與廣場所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有多達20處為葡萄牙人400多年以來所興建的西方式建築,只有5處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華南傳統建築。

他們還寫道:“絕大部份(80%)都是西式建築,而中式建築似乎是‘點綴式’的”。

同時,作者認為“澳門世遺景點偏重西方及天主教”,並總結道:“澳門居民是否真的產生由‘東西文化交匯點’而衍生出對澳門本身的驕傲,似乎仍言之過早”且“澳門一般居民對申請世遺成功的喜悅並不如預期之深,因而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動機”。

   所載,文章幾乎被忽視了。次年,即2007年,《行政》雜誌發表另一篇文章,嘗試就梁錦文與勞日添的研究作出回應。

澳門聖若瑟大學任教的蘇一揚(Ivo Carneiro de Sousa)解釋說,申遺成功後的澳門文化政策反思》一文通篇幾乎僅以簡單量化分析的方法來分析。 “這篇文章似乎還值得進行更科學的商榷,尤其是考慮到其觀點在本地學者當中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在本地經常將文物作區別,分散和切割。歸根結底,澳門文物正是體現了一種多元性。”

事實上,至今仍未有其他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兩位研究人員觀點類似的研究,但蘇一揚教授意識到,有關觀點“在本地學者當中有一定的影響”

官方的看法則截然不同。2005年,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盛讚澳門“輝煌的歷史與文化”,並指出“澳門歷史建築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歷史教科書、一部形象生動的中西藝術史。

無論是出於“民族主義“還是“分散注意力”,在澳門歷史城區迎來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澳門與河南省一齊大肆慶祝,當時的正式活動或多個演講中,均無提到葡萄牙文化遺產。

負責多個本地修復項目的建築師Francisco Pinheiro Vizeu告訴葡萄牙新聞社記者,寧願稱之為歷史健忘或無知,而不是較具政治色彩疏忽大意。然而,該位專家同樣表示“當時的文化局渴望展現其民族主義和從殖民地影響力中解放的願望。

 

 花園催化劑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首個里程碑是盧廉若公園。

繼盧廉若逝世後,澳門政府於1973年獲得了其身後財產,當中包括盧廉若公園。公園經過修復,並於1974928日向公眾開放。

為了避免盧廉若公園被拆掉,在本澳居民,特別是華人的大力支持下,建築師Francisco Figueira領導的運動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這是是澳門首個被修復的文物,亦是歷史上全民為保護文化遺產的首次大團結。

盧廉若公園是澳門最具中國特色的園林,也是本地唯一一個具東方經典特色的蘇州式園林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