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ão Paulo Meneses   
2016/06/13, Monday


中轉站——澳門

澳門旅遊學院(IFT)教授及國際旅遊研究中心主任Leonardo (Don) A.N. Dioko博士稱, 澳門本身的價值不僅是旅遊目的地,更多的是提供中轉站的作用。” Dioko致力於塑造本地旅遊業政策規劃及發展的研究。他警告道:“除非管理及規劃是合理有效的,否則過度膨脹的旅遊業將扼殺澳門吸金的能力。”

澳門2015年共接待入境旅客3,070萬人次你如何看待這個數字

單就旅遊業而言,3,070萬,這個數字相當於馬來西亞的人口,不論從哪一方面看,是絕對有分量的。許多國家艷羨澳門吸引遊客的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3,070人次中有53旅客只停留一天同時部分旅客僅單純的途經澳門,也許,澳門只是他們在周邊地區旅行的其中一站

入境旅客中,三分之二為內地旅客,其他則來自香港和台灣。來自毗鄰廣東省旅客比重為總訪客人次的29%。由此可見,雖然3,070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當中的絕大部分產自地理上的鄰近地區和城市

根據IFT國際旅遊研究中心(itrc.ift.edu.mo)最新的訪澳旅客分析報告,回頭客比例約為66%。由於3,070人次也就是到訪次數,計算的是入境次數而非人頭數目,當中大部分旅客在過去一年中或曾多次到訪澳門。

這正說明了,澳門本身的價值不僅是旅遊目的地,更多的是作為珠三角地區的中轉站,為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提供服務。因而,中國南部及包括香港與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的旅客流動性劇增,推動了本澳旅遊業的發展

有趣的是,反映了我們的優點及產品促使回頭客重複訪澳。不管人們的想法如何澳門的旅遊市場都是巨大的,特別是當你注意到這個城市微不足道的面積和人口數目

鑑於目前的條件與特性能夠容納多少旅客而不需要犧牲服務質量

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力是動態的,尤其是那些和澳門一樣高度城市化的目的地。但是,有天真的觀察人員卻認為這個概念屬靜態:類似於橋樑的最大負荷值。旅遊目的地,如澳門,均不是靜態的實體,相反,它們可以比擬適應性生物。試想一下,橋樑通過調整自身底層結構來容納不同數量的訪客——當數量增加,橋樑便變得更加穩固,數量減少時則相應收縮。

當然,旅遊目的地擁有多個承重點,且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城市擁有能夠無限擴大的承載能力。因而,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相反,我們必須考慮諸多因素。當中的兩大指標是旅遊學院國際旅遊研究中心2003年以來便每年評估的:“社會承受能力”和“物理承載能力”。通過監測這兩項指標,我們確保接待遊客的同時不會影響澳門居民的生活質量,亦保證遊客在停留期間能夠享受優質體驗。

去年,我們公佈了2014年的研究結果。通過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推算得知,去年本澳最佳接待旅客範圍每天由89,00092,000人次,即年度最佳接待旅客範圍是3,262萬至3,370萬人次。若旅客數字繼續上升,旅客的體驗質量及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或因過度擁擠、堵塞而惡化,本地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亦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不堪重負。假若旅客數字低於以上水平亦非好事,理由是頗具規模的旅業投資因表現不佳而產生風險,或將導致意料之外卻必要的人手調整。

在未來20年或30年內,澳門每年將接待多少旅客?有可能達到每年五千萬嗎?

這是一個高度假設的學術性問題,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回答,但錯誤的機會極大。無論如何,這個問題迫使人們針對那些關鍵因素作長遠考慮,如基礎設施規劃的目的。換而言之,幾乎沒有權威人士能夠給出正確的答案,而對遙遠未來的推測只會令那些所謂的專家名聲掃地而已。但這裡有幾個值得深思的有關數據:

澳門入境旅客,

1991年:          750萬人次

1999:                        740萬人次 (澳門於是年回歸中國)

2000年:          910萬人次(此數據沿用舊有方式推算,有誇大之嫌)

2009年:          2,170萬人次

2015年:          3,070萬人次

澳門回歸中國前,即1991年至1999年間,本澳旅客年均增長率幾乎為零,準確而言是-0.17%。而回歸後的幾年中,即2000年至2009年,旅客數字以驚人速度增長,年均增長率達10.14%。若把參考時間延長至2015年,即2000年至2015年,年均增長的速度仍然令人驚艷,為8.44%——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數字,與2000年至2014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9.7%齊頭並進。

從上述數字可知,澳門的訪客人次在過去十年中持續攀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澳門回歸中國的事實,同時,為本澳經濟的蓬勃發展鋪平了道路。2003年發生了非典疫情,接踵而來的是禽流感和豬流感的爆發,加上2009年全球經濟萎縮,但以上事件對澳門遊客的長期攀升沒有造成絲毫影響,因為該數據的增長牢牢地建基於中國經濟增長之上,而且,中央政府推行的“自由行政策”,為澳門帶來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訪客。

若要實現每年接待五千萬人次的設定,即便是以2015年的3,070萬為基數,本地旅客數字必須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且需要整整20年。因而,每年接待旅客五千萬的假設並不荒誕,因在過去的15年中,澳門訪客數字年均增長率為8.44%。事實上,我們很可能實現這一設定,甚至不需要20年的時間,只要澳門能夠保持過去15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這引出了另一問題:這真的有可能嗎?

澳門回歸中國是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為數以百萬計的內地居民造訪這個長期在外飄零的城市製造了機會。自由行政策(IVS)於2003年年初推出,未有受到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為本澳旅遊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2004年起至今,不斷湧現大規模的新型綜合度假村,帶來了各種別出心裁的演出、活動、餐飲、零售及娛樂觀念,盤活了本地旅遊市場,亦擴大了旅客需要。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也使訪客數字激增,特別是專業遊客。

上述的諸多因素均不可重複再現,因而高企的年增長率難以持續。但其他因素,如自由行政策的擴大(儘管也出現了收縮),度假村進一步推出創新的娛樂概念,引進其他休閒產品、活動和服務,致使訪客人數始終以可觀的速度增長。

只要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保持強勁,便能造福本地旅遊業。澳門會展業的發展及競爭力的加強,也可能大大有助於未來的表現,亦能增加外來往來澳門空中航線的頻率和降低飛行成本。

當然,也有關鍵的下行因素可能導致每年五千萬訪客成為南柯一夢:鄰近地區的競爭越演越烈,中國經濟表現或停滯不前,款待服務質量惡化而訪客滿意度下跌,導致回頭客數量減少,承載力建設出現結構性缺陷,如人才培養或人力資源貧乏。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30年起,亞太地區將每年接待旅客5.35億人次,預期每年增長4.9%。2013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估計澳門接待國際旅客數量占亞太地區總數的5.1%左右。

假設這一比重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到2030年,澳門接待國際旅客為2,730萬人次,跨境遊客並未計算在內。綜上所述,每年五千萬人次的訪客數字並非不可思議。但我對此並未感到緊張。

吸引五千萬遊客,有哪些需要改變的嗎?

沒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真的。更優質的基礎設施,更便捷的通道,與內地更緊密的連接(例如廣珠高鐵),以及即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這一切均為澳門迎來更多旅客。而且,澳門的廉價航空也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澳門有幸位於區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中心地帶,尤其是珠三角地區。

當然,作為頗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澳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保獨特的身份、文化及形象。更重要的是,本地酒店行業勢必提供高標準的優質服務,以維持良好聲譽,成為世界的佼佼者。若我們未能成功做到這一點,將對旅遊業造成致命打擊,訪客人數輕易地由五千萬跌至五百萬。

令人厭惡的服務,冷漠可怕的酒店,如野火一樣被口相傳,被社交媒體不斷放大,最終眾所周知,這最能摧毀一座城市的聲譽,同時打消回頭客與首次訪客的到訪意欲。澳門為旅客提供的價值、服務和獨特難忘的體驗,將是旅遊業未來茁壯發展的關鍵。

若街道上的遊客數量過多,會破壞世界遺產嗎?

肯定會。過多的旅客將損壞文物資源,若缺乏有效的保護規劃、訪客管理,亦沒有足夠的宣傳和教育及防範意識,那麼後果便更嚴重了。但旅遊業過度發展的影響遠不止此。一方面,它使本地人力資源大打折扣,對個人健康和家庭幸福有害無益。因而,不難想像,旅客承載超荷將最終損毀本地的社會結構。

澳門很幸運擁有充滿活力的旅遊業,但不幸的是,本地旅遊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遊客增加,意味著行業需要更多人手。輪班工作和外地勞工將永遠存在,並對款待行業員工的身體健康及本地社會服務需求造成壓力,如住房。因此,勞工界最近呼籲就工作場所吸煙立法,毫不令人驚訝的。

朝氣蓬勃的旅遊業大大推動了本地經濟發展,但也同時促使基本的居住成本,包括租金和住宅價格,不斷上揚。諸多中小型企業和歷史悠久的街坊小店均因高昂的租金及城市地區日益高檔化而被淘汰。因此,從澳門的自身經驗得出結論,除了經濟問題外,旅遊業——過多或過少——均對社會領域造成極為廣泛的影響。

IFT國際旅遊研究中心自2003年起的多項研究表明,旅客過多不僅影響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旅客本身的體驗亦遭受破壞。除非管理及規劃是合理有效的,否則過度膨脹的旅遊業將扼殺澳門吸金的能力。

澳門的旅遊業以博彩為基礎,可以有所改變嗎?

回歸前的那幾年,澳門處於沉睡。當年澳門古樸,街道歷史悠久,生活節奏緩慢,博彩業的確是大多數遊人到訪澳門的誘因,但主要是來自香港的短途旅客。這正正是過去的澳門。

自博彩業開放後,澳門已逐步轉變成現在的旅遊目的地。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一偉大成就。一年一度的大賽車使澳門成為世界矚目的城市,本土美食亦於近幾年開始流行。多個本地文化節日,如醉龍,已成為國際焦點節目,引來了不少高端遊客。不斷增加的娛樂和綜藝節目、活動和音樂會變得更多姿多彩,亦成為國際旅客的心頭之愛。

需要更好發展的領域有若干。例如,會展旅遊業,需要提升行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而澳門先前舉辦的體育賽事大多無功而返,不但開支高昂,而且缺乏持久的競爭優勢。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旅遊業亦需要變得更多樣化。接下來的幾年應當令人振奮,因為本地旅遊業領軍人物制訂了長期的行業發展總體規劃,配合博彩行業中期審查,進一步推動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包括橫琴、珠海及泛珠三角地區。

哪一個市場更重要呢?中國內地?還是鄰近國家?

各有千秋。在經濟上,與鄰近地區相比,如中國內地,向較遠地區旅客推銷的支出更為昂貴,而且,旅客的開支狀況各異。來自鄰近地區的遊客因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旅途便利,往往願意重複到訪,位置較遠的客源市場則恰恰相反,通常只會到訪一次。

然而,從中期和長遠來看,內地、香港和台灣一帶的客源或已見頂,同時,由於客人的收入不斷增加,他們可能更偏向於地理位置較遠的目的地,如東北亞。因此,從戰略上,我們應當瞄準更遠更具潛力的市場,這對本澳旅遊業而言具重大意義。再次武裝自我,重新培訓以增強競爭力是成功的決定因素。

我認為印度、印尼和東南亞是值得優先考慮的目標市場。要開拓這些市場,除了其他考慮因素外,開發清真旅遊,改善社會文化敏感度與提高相關知識程度,並增添行業多元化和世界一流的款待行業服務人員,均必不可少。為了實現“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美好願望,澳門務必引來更加多樣化、全球化的旅客組合,而反過來,我們本身亦需要變得更多元,放眼世界,提供世界級服務,並全局思考。

-澳門本身的價值不僅是旅遊目的地,更多的是提供中轉站的作用

-沒有一個城市擁有能夠無限擴大的承載能力

-為頗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澳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保有獨特的身份、文化及形象。

-除非管理及規劃是合理有效的,否則過度膨脹的旅遊業將扼殺澳門吸金的能力。

-我們應當瞄準更遠更具潛力的市場,這對本澳旅遊業而言具重大意義。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