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bmaster   
2016/06/13, Monday


中國的五萬億美元良機

在經歷了數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後,如今的中國正面臨著實現經濟軟著陸的艱巨任務。雖然唱反調者比比皆是,但我們沒有必要去擔心這些言論,因為在當前動盪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中國有著其他國家並不具備的優勢:一個清晰的前進路徑。只要中國能實施持續全面的舉措以提高生產率,就能應對其發展挑戰,降低金融危機的風險,並實現向擁有大量富裕中產階級的消費驅動型高收入經濟體過渡。如能實現這一點,到2030年中國的GDP總量估計要比政策制定者們單純追求投資拉動型增長的方式多產出近5萬億美元。

事實上,中國可能別無選擇。其傳統經濟驅動引擎——大量剩餘勞動力和對基礎設施,住房和工業能力的大規模投資——正趨於枯竭。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經見頂,城市化進程正在放緩,鋼鐵和水泥行業正飽受產能過剩之苦。由於資本回報率下降,所以中國不可能再靠投資支出來催生足夠的增長。

但幸運的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於發達經濟體10~30%的水準,因此具備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調研了包括煤炭、鋼鐵、自動製造業和零售業在內的2,000多家中國企業,並認為到2030年有機會將生產效率提升20-100%。

以中國的服務業為例。雖然行業發展迅速且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但占主導地位的依然還是低附加值企業。平均而言,中國服務業的生產效率只相當於經合組織國家同行的15-30%。除了理順和優化現有操作流程(例如通過引入零售企業自助結帳系統)之外,中國還有機會在諸如設計、會計、市場行銷和物流領域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業務服務以輔助其製造部門。

對製造業本身來說,中國可以進一步提升自身企業的自動化水準。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採購國,但每萬名工人只搭配36台機器人,與美國的164台和韓國的478台相去甚遠。中國企業已經可以將自動和手動裝配流水線協同運作,還可以通過合理化運作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來提升自身的生產力表現,向全球同行看齊。

中國企業是多個行業的主要生產商,但它們尚未採取一些能將價值最大化的步驟。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企業大多只是作為那些晶片設計和銷售(也是大多數價值所在)公司的代工廠。同樣,製藥占了中國藥品銷售額的90%。

中國可以以多種方式來鼓勵創新,包括構建研發集群並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改革企業市場化流程來鼓勵發明創造。在製藥行業,一批創新型企業正利用一種中國獨有的優勢——數量巨大且低成本的技術人才——來推動藥物研究,並通過研發品牌藥物來進入更高利潤的經營模式。

中國最大的生產力提升空間則來自於那些產能過剩行業。在過去的十年中,產能過剩導致該國的煤炭和鋼鐵行業資本投資年回報率從17%下降到了6%。中國汽車業年產能達4千萬輛,但目前需求量只有2,600萬輛。以鋼鐵行業為例,通過讓那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破產並鼓勵兼併整合,可以在不影響到滿足需求能力的情況下大大提高生產率。

一旦企業邁入高附加值模式,就能創造數以百萬計報酬更高的工作機會,並因此提高家庭收入並使更多中國人稱為中產階級。當然,在提高生產力進而實現收入提升前的兩三年間,大規模的資源重新分配可能對社會造成相當大的痛苦和迷失。到2030年實現適度快速穩健的增長之前,數以百萬計的低技能工人將需要接受再培訓並被分配到新的崗位,GDP的增長也將比預期緩慢。

另一種方案則是延續現狀,以保證就業和社會穩定的名義硬撐起那些業績不佳的公司——即使這些企業將提高中國各銀行的風險。中國的資源利用效率將維持低位,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也會走下坡路。

中國的歷史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領導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在1990年代,境況不佳的國有企業和亞洲金融危機差點拖累了該國的經濟。但政府沒有試圖利用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來提供短期經濟刺激,而是進行了痛苦的改革,使該國實現了二十年的兩位數增長,令人驚歎不已。

如今的中國面臨著類似的決定。它可以選擇暫時修修補補並最終令問題進一步惡化,也可以抓住機遇繼續推進改革,以提高生產力並實現未來數年的經濟繁榮

 

胡祖六,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喬納森‧沃澤爾,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主管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