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Monday

 

鉤,線和墜子

繼農業消亡後,現在需要挽救漁業,該產業占生產總值的0.1%。

統計暨普查局(DSEC)不再提及這個澳門的第一產業。這並非故意疏忽或誤解,因第一產業——礦產、漁業和農業——已經變得無關緊要,據部分消息來源,該產業僅佔生產總值的0.1%已有人認為,其價值接近0.01%。

由於澳門既無礦產開採,也沒有農業,第一產業的整體價值基本上由漁業支持。

截至1950年,漁業被視為澳門最重要的行業。記錄顯示,20世紀初,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船上居住,雖然不是所有居民涉足該行業。

1955年出版的《Macau, Land of Legends 》一書中,人們可以讀到,“澳門的經濟民生直接取決於海洋,每年出口成千上萬的魚類產品至中國南部和英國殖民地香港。 ......)超過30家船廠營運,打造漁船。第二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是罐裝魚,澳門擁有七家相關工廠。”

20世紀80年代,澳門仍擁有600艘漁船,現在只剩下不到200艘,且該數量仍持續下跌。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試圖扭轉這一趨勢,並已推行了若干支援捕魚社區業的方案。

最重要的舉措是“在淡季為漁民提供培訓,令其獲得新的技能和技巧。 2014年以來,約有400人報名參加。

當局還設立了基金,以支持和發展捕魚,為行業提供財政支援。據今日澳門的數據,自基金於2007年設立以來,共審批了159宗申請,支出澳門幣5,000萬元,但2014年僅通過了十份申請。

然而,澳門漁業面對的問題不能單靠補貼解決:水源被污染,魚已經消失(如被污染了的蠔)。

其結果是:澳門的漁船不得不航行至更遠的地方(海南為例),澳門居民認為石斑魚、黃鰭、白鯧和鱸魚均由中國和香港的漁船在中國水域捕獲。這突出了原材料進口數量與第一產業的微弱關聯。

國際分析家認為,另一個後果是,本地的價格似乎在逃避當局的控制。隨著現行措施及其他舉措的公佈,政府希望防止漁業踏上農業的不歸之路。

澳門現存唯一的農業基地位於路環的土地暨自然博物館,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澳門農業協會稱,(真的有一個這樣的機構!)澳門農業在1970年達到頂峰,聘用了超過7,000個家庭,主要種植豆類、大米和鮮花,還有養牛。

澳門理工學院劉教授解釋說:“澳門的自然條件缺乏農業發展的特殊優勢。澳門政府自1950年推行支持農業發展的舉措因城市現代化而終止了。澳門人口太多,面積相對較少,因此信託資源是積累財富的最重要資源之一;農業用地被收購用於興建摩天大樓,這種現象80年代中期加遽”。

同時,我們還見證了,“拱北邊境海關程序的簡化,以及灣仔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兩地的海關再次簡化了一應程序”,使得“更多澳門居民能夠跨過邊境購買蔬菜及相應物品,甚至帶到澳門重新出售。這些產品足以滿足本地需求。澳門農業消亡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劉教授總結道。

有機食品

澳門沒有農業,卻銷售有機食品?答案是:正確!

華人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澳門為基地的中型家族企業,在過去十年間,專門從事代理中國枇杷膏進入日本市場。

該公司出口大量產自中國的有機農產品至海外市場,主要是歐盟國家、日本和美國。其出口商品除了枇杷膏外,還有其他產品,如有機黑蜂蜂蜜。

其有機農場分佈中國的不同地區,主要集中在雲南、河北等省。該企業成立於1969年,核心業務一直是製造……手袋。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