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4, Thursday


聲譽有變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採取四招措施,希望將港大發展為“亞洲的環球大學”。

港大在國際上的排名下跌,新任校長馬斐森面臨巨大壓力,亟需顯示其有能力改善前任校長徐立之的往績。徐立之從2002年起擔任港大校長,並於2011年決定不再爭取連任,隨後於20143月卸任。馬斐森於20144月上任。

他的口號,便是化用香港備受批評的品牌“亞洲國際都會”。

在港大校董會20151214日的會議上,他表示學校管理層和各院系主任已“為港大未來”開展了“大膽的改革措施”。

該策略發展計劃顯示了馬斐森及其團隊展望前路時的思考。

“新的策略發展計劃以及從旁提供幫助的主要融資計劃,可以推動港大形成一種新的積極能量,我們亦能夠達成造就港大成為‘亞洲國際大學’及全球頂尖學府的目標,”他說道。

該計劃於2014年在校董會會議上提出,核心是以‘國際化,創新和跨學科教研為核心來提高影響力’。

他補充指出,四位新任副校長和副校監在已開展的主要工作領域扮演領導角色。

“我們於去年2月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遞交2016年-2019年學術建議書,計劃書內提出了大膽承諾,分別於2019年及2022年將學生到內地及海外交流的比例提升到50%100%,並與精選海外合作大學將雙學位數目增加一倍。這是國際化的重要階段,國際化則是我們強化國際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斐森說道。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教資會。就研究及發展的創新而言,他表示“將建立創業學院,並與政府、數碼港及科學園合作,以確保我們的學生及教員能夠享有新策略帶來的一切機會,從而推動創新”。

他補充指出:“至於策略中所提出的‘提高影響力’就是我們一切努力的目標:我們肩負社會及道德責任,我們需要圍繞這個目標努力。我們均希望能夠通過努力,為我們的目標領域、為社會、為我們的個人和職業發展造就改變。通過評估影響力,我們為投資到我們活動中的公帑注入意義,同時建立一所現代大學需要其成員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亦不會白費。”

馬斐森表示,大學全球排名“被潛在的學生和家長,以及政府與媒體”廣泛用作“評價捷徑”,並且代表著“一所大學的國際聲譽”。

“首先,目前港大排名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及評估機構Quacquerelli-Symonds (QS)11年前首次聯合發佈大學排名時的排位類似。”

2004年我們的排名是39位,而QSTHE2015年發佈的最新排名上港大分別名列3044。在11年間,港大排名經歷了很大波動,其中很大程度則來自計分方式的頻繁變動。”

港大於2007年躍升全球排名第18位,創下最高紀錄。下一年,港大下跌8位到26名。2010年,兩間排位機構分拆並各自使用稍有不同的排位方式。但自始之後,兩間機構公佈的港大排名均在緩慢下跌,QSTHE的起始時間分別是2011年及2010年。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眾多,學生及教員的比例亦有可能產生影響,3-3-4制度改革肯定帶來了不利影響,因為教員數量並未隨學生人數增加而上升,”馬斐森說道。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