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居留,澳門的門檻太低
20coverstory曾凱菲 /文

去年底至今年初,曾一度傳出不動產投資居留提高門檻的傳言。不過,政府當時公開回應短期內不考慮修改相關政策。數月後,政府的態度作出180度轉變,雖然守口如瓶,稱特區政府短期內沒有修改投資居留政府的打算,實際上政府已有意修訂不動產投資居留政策,但為恐造成混亂,才如此口密。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何厚鏵在4月3 日接受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明確宣佈,從4月4日起中止接受不動產投資居留申請;在暫停期間,政府會檢討該項政策。此舉意味著政府承認門檻過低,需要亡羊補牢。

  

確實,在門檻相對較低的不動產投資移民政策下,澳門過去6年間吸引了近12,000宗通過不動產申請居留的個案,已有近3萬人申請成為澳門居民。鄰埠香港投資居留資金需要650萬港幣,而澳門則只需150萬元。這種輕易過關的方式,一直遭到議員批評,認為是為內地到澳門定居者大開方便之門。

  

近年申請者大增

澳門的投資居留政策14/95/M法令於1995年4月1日起生效,是前朝政府的產物。但要數產生較大影響時期,則在回歸之後。   

在回歸至“沙士”爆發前,澳門的樓價一直偏低,維持在約200元一呎,地產市道直插谷底,市場上囤積數萬個住宅單位。特區政府為回應地產業界的訴求,將不動產投資居留的物業價值由200萬下調至100萬元。隨著經濟發展前景逐漸明朗,透過不動產投資居留,移民來澳的人士逐年遞增。政策的實施,多年來受到坊間批評,因為置業的門檻太低,只需100萬元可申請成為澳門人。

  

從2000年至2005年間,不動產投資居留申請個案共有7,939宗,涉及投資金額約100億澳門元,獲批準的居留人數為27,589人。特區政府在2005年4月,曾修改不動產居留申請者的條件,包括提高申請者的學歷,需具大學程度;家庭成員由申請者和其配偶的雙方家長、子女收窄至只限申請者及配偶和子女,還增加了申請人需在澳門銀行擁有50萬元定期7年的存款。

  

這一修訂之後,申請人數一度有所下降。但到同年暑期,申請人數不降反升。去年一年,共接獲投資居留申請為3,096宗,其中購買不動產個案共2,337宗,已有2,119宗申請成功。而從2000年至2006年,共有近12,000宗投資不動產個案,投資總額140億澳門元,獲準居留人數近30,000人。對此,坊間產生爭議,認為投資居留的門檻過低,造成了大量的移民進入,憂慮將給澳門帶來各項壓力。

  

在2005年,立法會議員關翠杏已開始關注不動產投資居留的情況,多年來透過書面質詢和其他管道向政府追問投資居留的真正作用。“目前,一個20、30年的二手樓也動輒過百萬元,不動產投資居留的申請條件只是購買100萬的物業。”她說,政府當年調低不動產居留的物業價值,主要目的是想加速消化空置樓盤。目前在樓價與居民收入脫節的情況下,不動產投資移民間接推高了樓市,令置業人士更難一圓置業夢,因此有必要質詢該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議員質疑聲不斷

關翠杏不否認澳門處於需要吸納人力資源的時期,適度引入移民尤其是高質素的人才,有助解決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但她認為,除不動產投資居留外,以“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和“重大投資及重大投資計劃”申請的個案嚴重偏低。

  

去年的投資居留申請者中,只有747宗以“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申請,“重大投資及重大投資計劃”申請只有12宗,相比投資居留申請的3,096宗,可謂微不足道。成功的個案中,以“購買不動產”共2,119宗,“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共499宗,“重大投資及重大投資計劃”共18宗。這似可反映,以不動產投資居留澳門方式最易過關。

  

特區政府沒有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規劃政策,在澳門工作的外勞人數累積至6萬人,加上3萬名投資居留者,總人口在不斷膨脹中。關翠杏認為,這是政府沒有制定人口政策的惡果。她指出,不動產申請投資居留申請者,只要符合相關條件便可作出申請。對於申請資格,政府處於被動而無沒有選擇性。“這有利於澳門的長遠發展嗎?”

  

關翠杏認為,另一個弊端,是澳門的投資居留政策面向第三國,中國公民可透過申請成為第三國公民,如一些非洲國家,再申請成為澳門居民,只要肯出50,000元,投資居留公司樂意為你代勞。她指出,中國公民以第三國公民身份申請在“一國兩制”的澳門,身份有所抵觸。“現今制度下,中國公民只可以家庭團聚方式申請來澳。以第三國公民申請,說白了,是走法律隙,繞一個圈。”

  

有業內人士透露,現有的投資居留政策存在漏洞,存心利用此一政策到澳門可透過不規則的手段,包括借用親戚物業,虛報不動產資料,物業轉售年期沒有規限極易釀成炒風,等等。

  

全面分析有必要 

基於上述因素,關翠杏認為,隨著幫助消化空置樓的作用消失,不動產投資居留政策已經失去制定的原意,不再存在保留的價值,多番促請政府考慮廢除,改以技術移民作補充,為澳門吸引專才。

  

從去年起,坊間要求再度提高投資居留門檻的呼聲此起彼落,包括地產業人士在內,希望可將物業價值提高。立法會議員吳在權則認為,不動產投資居留政策並非協助消化空置樓的產物,由於澳門整體發展前景明朗,給予投資者信心,從而刺激了申請者增加。

  

他表示,投資居留政策在澳葡政府時期推出時,因澳門經濟氣氛不明朗,申請者甚少,法規非只為不動產投資居留而設,還包括技術專才和重大投資。近年投資居留熾熱的主因,是因為澳門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為投資者帶來信心,才吸引投資者明顯上升。再者,單靠過去6年成功申請居留之近8,000宗個案,可把60,000多的空置樓宇單位全數消化嗎? 因而,他不同意不動產投資居留系政府為消化房地產而制定的說法。

  

吳在權說,25萬多的勞動人口對澳現階段發展而言,無疑是不足的。除輸入外勞外,移民是勞動力另一種自然引入的方式。投資居留政策可為澳門引入勞動力。

  

他舉例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度,人口數量以幾何級數膨脹。1967年是2億人口,至今已達3億。他表示,經濟發展與勞動人口有密切關係,美國由建國至近年,不斷透過吸納移民增加人口,為經濟發展儲備充足的勞動力。澳門正處於經濟起步的時機,有需要吸納更多的人力資源。澳門自開埠以來,人口不斷增加。除自然出生率外,最明顯是上世紀70、80年代,來自廣東和福建兩省的內地居民到澳聚居,10年裏增添16萬人。1970年為248,636人,至1986年增至426,400人。新移民的湧入,為當時製造業提供了勞動力。時至今日,澳門人口為50萬多人,較21年前增加了不到8萬人口。2000年至2006年,不動產居留投資總額約140億澳門元,對澳門經濟起著正面作用。

  

建議修改趨嚴格

對有意見指投資居留者為澳門的醫療和社會福利網絡造成負擔,吳在權分析說:“事物不要只看一面,要以全局分析。”不排除有負面的情況發生,但相信只是個別。上個世紀的新移民,多抱拼博奮鬥的精神、愛國愛澳的心願默默付出。現今社會上的部份政商界名人甚至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過去都是新移民。從整體形勢分析,投資居留政策數年來對澳門起著正面作用,也希望市民不要以負面的角度去看待投資居留人士。   

在樓價急升和申請者眾的情況下,坊間和地產界人士希望政府再度修定投資居留法,提高門檻。對此,吳在權贊同有修改和檢討的需要。在物業價值上,他提議將價值恢復澳葡政府時期所訂定的200萬元水準。

  

在現行政策下,並沒有訂明取得臨時居留權者每年需在澳門停留的天數,容易造成“掛名”移民而實際仍在內地生活的情況。吳在權提出,在修改時可加入規定取得臨時居留者每年留澳的最低天數,以達到透過引入移民增加勞動力的目的。

 

在新口岸一家辦理投資居留的公司任職的何小姐表示,2005年中至今,投資居留申請人數相對修例前多,目前每月約有100至200多宗不動產投資居留申請,當中以第三國公民身份申請的內地人士達七成,香港居民為二成多。修例前,平均每月只有數十宗申請,申請人數有四倍以上的增長。遞表時間由該政策剛火熱時的不到1星期,增加至約14個月至24個月。到今年初,遞表時間已輪候至2008年4月,審批期則另加7至8個月。

  

政府終於做決斷

在公眾壓力和客觀事實下,政府終於後知後覺,面對事實,於4月3 日正式公佈,中止第3/2005號行政法規“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員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制度”第一條(四)項及第三條的效力,由4月4 日起中止投受置業投資居留申請,以檢討實施多年的投資居留政策。

  

據何厚鏵所言,此一決定是經過反覆研究後,鑒於物業市場與置業投資居留制定時出現變化而作出的。在停止接受申請期間,政府會重新考慮不動產投資居留預期目的,獲居留者取得澳門居留權後是否即可享得與澳門居民完全相等的福利,並透露將會設下合理及應有的限制。顯然,政府此舉是回應民間訴求,亦預告了將來的不動產投資居留政策會提高門檻。

 

另據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透露,至中止申請前的不動產投資居留申請人數已累積至4,000多人,需至明年11月中才可全數消化上述取籌人士的申請個案。

  

當局仍未決定中止接受置業投資居留申請期限,但在該行政法規生效前已向貿促局提出申請(俗稱“已取籌”)人士則將會繼續處理,期間會繼續密切注意市場需求。

  

何厚鏵在立法會上表示,他認為投資移民政府長遠對澳經濟發展有利。但分析所得,投資居留政策有利有弊,政府如何拿捏中間的平衡點,達到適度引入具高質素人口、引入勞動力之效而政策不被濫用是關鍵。根據不動產投資居留與其餘兩項投資居留申請人數可見,不動產投資居留為內地居民“開了後門”,初見被濫用的跡象。政府在申請人數未如山洪爆發前檢討,及時煞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