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發展停滯

dsc07548








澳門中藥行因經營困難賣起蔘茸海味,造成當下中藥蔘茸不分家。專營蔘茸海味業者對此抱怨批評聲不絕於耳。堅持專營中藥的中藥行經營困難,或堅守,或倒閉,亦幾乎隔絕年輕中醫入行。

文:董忞

中藥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澳門中藥業公會理事長龔樹根指出,現時本澳有百多間中藥舖,其每天開出的中藥有五十到七十劑,而每日服用中藥的居民約有四五千人。根據衛生局藥物事務廳的統計數字,本澳中藥行的數目近年有下降趨勢:從2007年始,中藥行的數目結束了近十年的升幅(從1998105間到2007136間)。至2010年,其總數只剩128間。

龔樹根表示,澳門回歸後,中醫藥事業曾一度得到政府的重視而有所發展。但法律滯後、成藥零售法律條文嚴苛、中藥材本身利潤微薄、租金人資持續攀升等種種原因,令不少業者未能受惠於澳門的經濟發展。


蔘茸行數量大增

 據悉,中藥行依靠執藥,每天只有1000-2000元生意,應付不了高人資和租金。在高士德三盞燈區,有好幾所中藥行關門,駐診的中醫轉行,甚至連舖位都賣掉。而另一位近兩年主理和駐診中藥舖的年輕中醫生盧志明認為行業前景灰暗,卻仍堅持專營中藥。他指出,中藥行過往招聘中醫駐診以帶動收入,但因為工資低、工時長,年青中醫都不願意入行。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局的數據,蔘茸海味的零售額卻逐年攀升。從20081億澳門元到20111.96億澳門元,數年間售銷翻倍。

究其原因是,不少中藥行面對高水電租金和人資,開始兼賣蔘茸海味。實際上,由經濟局發出的海味雜貨牌是不允許持牌商戶售賣蔘茸海味;而由衛生局發出的中藥行牌照,持牌者亦不能售蔘茸海味。不過,據中藥業界人士表示,從中藥角度,甚麼都能入藥,像鹽、豉油等;亦有不少分不清是補品或是藥品的品種,像海馬、鹿茸和鹿尾巴等,灰色地帶較多。盧志明指出,做一宗蔘茸海味生意的利潤相當於做10100單中藥生意。

近年,由於自由行開放,居民購買力提升,以及注重養生觀念,蔘茸海味等珍貴食材補品需求大增,致使蔘茸海味店林立,也發展出高低價位不同的蔘茸海味店,像專營燕窩蟲草或專營燕窩鮑翅的店鋪。不過,蔘茸海味店同樣面對租金人資等問題,行業內亦出現不少變化:例如在租金高的區域,往昔近似雜貨、民生用品類利潤微薄的貨品大多已絕跡貨架,取而代之的是高價鮑翅、燕窩、蟲草、花膠等。

傳統中藥行衰落,兼營中藥及蔘茸海味行的盛行已是大勢所趨。


自由行未惠及中藥行

現時開設一中藥行,必須有一位行醫滿六年的中醫作為技術主管。中藥行的格局,如百子櫃、冷氣的位置,以及抽濕器、爐、電子磅/秤等中藥行的設備都要上報。每年衛生局亦會到中藥行突擊巡一到兩次,巡人員會即時檢中藥的顏色、質量、場地衛生、藥行內設備,并取走少量的藥材化驗。

在新馬路和高士德有兩間中藥行的龔樹根指出,新馬路的店鋪位於遊客區,旅客和本地居民各佔一半;而位於高士德的店鋪,幾乎沒有旅客光顧。在三盞燈經營傳統中藥行的盧志明指出,在居民區,客戶都是本地人,生意好壞依靠口碑相傳。來中藥行的客戶主要來買中藥用作日常湯,或來看診。至於旅客,最多只會來購買蔘茸海味。因此,傳統中藥行並未因自由行開放

而受惠。

不過,蔘茸海味行卻因此受惠。在營地大街經營蔘茸海味行多年的梁先生表示,本地客戶大多是附近街坊,一有需要就會來買,份量按每次需求有所不同。不過,因為開放自由行,內地旅客的生意顯著增加,而且消費力強勁,多購買花膠、鮑魚、蠔豉等。梁先生稱,由於內地黑心及假冒食品猖厥,致令他們更願意在澳門選購貴價蔘茸海味。據他稱,某些來自廣東的熟客,甚至每兩周來進貨一次,他們通常兩點來,四五點便趕着長途車回家。按他估計,現時本地和外地客人的比例各占一半。

老中醫帶動藥行收入

中藥行一般會有駐診中醫,稱為

坐堂,對於專營中藥材的中藥行,以每次約幾十元的診金勉強可以撐下去,但沒有中醫駐診的藥行業績則一般較差。

中藥行若設駐診中醫,店外亦會寫明中醫的信息。事實上,駐診中醫有兩種,一為中醫師,是學徒出身的中醫,每年要經過衛生局考核才能繼續行醫;另一種是中醫生,從正規的中醫專業畢業,無需每年後續的考核。

盧志明本身是中醫生,在讀博士。他指出,對於某些受市民信賴的老中醫師,他們的診金和連帶執藥的收益可以佔中藥行收益的八成。不過,他同時表示,個別中醫師,為了拼業績,會讓患者每天來看診以收取診金;藥劑亦每天只喝一次,以將療程延長。

澳門居民傾向老一輩的中醫,認為他們經驗豐富。盧志明直言,即使年輕中醫生願意入行,也會受到年齡的歧視。居民只會淺薄地相信看上去有點年紀,或長鬍子的老中醫醫術高明。以他自己的客戶為例,由兩歲到四十歲的客戶都有,但年齡稍長的就不會進來,認為年輕的中醫生沒有才幹、缺乏經驗。他稱,事實上,在國內中醫藥大學畢業的中醫生,實習時每天都會應對大量病患。我們臨床經驗一天要應對300500個病人,而老中醫每天則只應對1020個。再加上國內人口多,病症種類多,我們只是虧在年紀上。

客戶的不信任,加長了年輕中醫生的就診時間,否則難以維持生計。以盧志明為例,他朝九晚七,風雨不改,常常周六日還照常開診。據悉,如果全月不休,可以有約13000左右的收入;但如果休息,就只有70008000元。

亦有部分中醫生選擇到綜合醫療中心工作。據盧志明表示,其薪資以業績計算,從幾千元到67萬收入的都有。不過,醫療所客戶充足,因為人們大多認為醫療所在招募醫生時,已經對醫生的資格、醫術進行了把關。哪怕醫師年輕也願意去嘗試;不單如此,在花費上亦慷慨得多。

不過,得欣慰的是,由於政府推出醫療券以及博企的醫療保險員工福利,在免費醫療的前提下,不少患者敢於嘗試相對較年輕的中醫生。按盧志明估計,這些福利為他多帶來了三至四成的顧客。


漫天要價  利潤豐厚

鑒於現時中藥海味不分家,蔘茸海味的盈利是否真可以支撐中藥行經營?入行近三十年的梁先生指出,這個行業可以很暴利,漫天要價在業界很普遍。他稱,例如一隻鮑魚,在有名氣的大型商店賣二十多萬,在稍小一點的店鋪可能只賣七八千;還有兩萬一斤的花膠可賣二十萬一隻。客戶買回去后也難投訴,因為明碼實價,且雙方自願交易。加上蔘茸海味不像中藥材,很多時候難以判斷哪個產地的質量最好。所謂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就是行內形容蔘茸海味雙方賣買的情況。尤其是店鋪在高租金新馬路或者新口岸賭場附近一帶,如貨品賣得便宜根本無法經營下去。通常,店內的商品數量不多,卻全是高價貨。在新口岸賭場附近的店舖開價更高,專門針對剛從賭場贏錢、願意一擲千金的旅客,店家也沒打算做回頭客的生意。

早前曝光不少醜聞和惡意詐騙手段,但梁先生表示,由於經營成本高,某些行家只能用非正當手段才能生存。有的商家還會看客戶開價,看上去消費力越高的開價就越高。因此在澳門,較為了解行情的旅客會選擇到市區購買。

至於假貨,梁先生表示,現在澳門行內大多從香港入貨。貨雖是國內生產,但出口的品質通常比內銷好,所以港澳的蔘茸海味會比內地好。而他們會找從解放前就開始經營的老字號大行入貨。例如他自己做了幾十年,靠信譽可先記帳,一旦有問題原貨退還。他稱,如果商家被逮到賣假貨,卻辯稱不知情,是不可能的。因老字號的批發商通常很講信譽。而商家入貨大多是自己找來渠道,因此賣之前就會知道貨品的品質。此外,跟中藥行一樣,政府每年都會有巡,經濟局的稽廳每年會一兩次到蔘茸海味舖,購少量蔘茸海味拿去化驗。

近年,醫療券出台以及內地收緊燕窩入境亦對他們的生意造成一定衝擊。

梁先生對中藥行兼營蔘茸海味這樣過界的經營方式已很惱火,同時批評行內幾家有駐診的中藥行,暗中以醫療券換購蔘茸海味給市民。據他稱,醫療券出台后,經常有市民來問收不收醫療券。如果沒有醫療券,我們的生意也許會好一點。據他所知,那些收醫療券的蔘茸海味店舖,要價高一倍,例如一斤90多元的百合會賣到200多。他認為,政府的資助變相貶,也違背了醫療券的原意。

另外,從今年2月起,國內海關禁止旅客攜帶燕窩入境。梁先生表示,這項政策影響不大。內地旅客可以從多個口岸返回內地,而內地對禁攜燕窩的執行力度亦是一處村一處例。有時老人家帶的量少,稱是自用,可能也會通融。不過,政策出台後,多少對客人造成一定心理壓力。雖有客買,但買的數量少了。他稱,到現在為止,沒有聽說有被沒收的情況。


切實政策 培養人才

談到中藥行的未來發展,龔樹根指出,回歸後政府在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政策不貼切,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他認為,政府可以在衛生局設一名中醫出身的主任,助局長訂定發展中醫藥產業的長遠政策;同時成立中醫藥委員會,籌劃如何提升中藥業。政府一貫辦活動及節目的方式,根本無實質作用。

另外,他認為現在中醫中藥正走向世界,全球百多個國家開始吃中藥,中藥副作用較西藥少。政府應專門扶助和支持培養中醫人才。對於現時年輕一輩難入行,長遠會造成斷層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只能隨遇而安,也希望年輕中醫能有耐心。他還是看好中醫藥的前景。

對此,盧志明卻持相反看法。他認為中藥行是日薄西山,同時批評政府政策只聞樓梯響。他表示,在國內讀中醫,聽說澳門中醫藥產業園動才選擇回流。結果到現在仍是一事無成,即使設立國家實驗室,但澳門的發展仍無法與內地比擬。

儘管近十年,人們日益重視養生,年輕一輩也看中醫,然而市民對中醫認識淺薄。事實上,香港或內地大型的中醫院分各種不同的專科。盧志明指出,政府要發展中醫藥事業,提高市民對中醫專業範疇認識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會局限中醫藥的發展。而梁先生認為,中藥行是將要被淘汰的行業,只會買少見少,或以兼營維持。

 
主 頁 | 關於我們 | 廣 告 | 訂 閲 | 招 聘 | 逾 期 | 聯絡我們